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
|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
|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
|
D.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青城山巧夺天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踯躅明月铛沧海一栗鼓瑟吹笙 |
|
B.羁鸟挖墙角流殇曲水戳力同心 |
|
C.嘻戏流水帐游目聘怀山青水秀 |
|
D.桑葚水蒸汽概当以慷胸无城府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每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敛裾/倨傲譬如/癖好彤云/胴体记载/载渴载饥 |
|
B.陨落/殒身纤细/阡陌熨烫/熨帖殉情/徇私枉法 |
|
C.赍钱/赏赉自缢/谥号伶俜/聘请重创/满目疮痍 |
|
D.激湍/喘气猗郁/清漪磐石/钟磬挈带/契阔谈宴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请简析本诗中瀑布在形状、色彩、动态上的特点。(4分)
2.“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是元曲中绘景的压卷,请赏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国论
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吒,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纯,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向以逆高祖 逆:违背
B.则勇者不足恃也 恃:依仗
C.以自辅其所不逮 逮:及
D.所欲而不遂 遂: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明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将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B.作者借古喻今,立论的目的在于讽谏当时北宋王朝,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D.文章例举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4分)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黄老先生认为我国不应该被称为“支那”,应当正名为“中华”。其理由是:“支那”这个字,在荷兰语、英语字典上都解释为“瓷器”。以“瓷器”来称中国,这是侮辱的称谓。所以,这位黄老先生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应改为“中华”而抛弃“支那”。
②这件事,我想,这位黄老先生似乎有点误会。经《报刊文摘》一转载,我恐怕国内可能有许多人也跟着糊涂起来。
③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音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④“脂尼”这个名词,过去有人说是“秦”字的音译,但苏曼殊曾经否认过。他说过“支那音非秦转”。不过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名词早已见于古梵文的佛经,可以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记录了“天竺”“身毒”等名词,都是指印度的。
⑤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⑥契丹蒙古人称中原人为汉人,因为他们最早接触中国是在中国的汉代。中国人移民到南洋去,始于唐代,故南洋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个名称流传到美洲,至今旧金山、纽约等地还有唐人街。可是,其英文译名却是“中国城”而不是“唐代人的街”。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是东北的契丹民族,故俄文中称中国为“契丹”。这个字,现在当然已译为“中国”而不能译为“契丹”了。
⑦西欧人在最初见到中国瓷器的时候,大为惊异。当时他们还没有瓷器,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于是以中国国名称之。这是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况且,意指瓷器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作为国名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区别很清楚,怎么能说支那(或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是瓷器呢。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印度人还称中国为“脂尼”。
B.china因China而得名,并非China因china而得名(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
C.China(支那)的意思并非瓷器,而是指中国(中华)。
D.“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
2.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是否矛盾?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矛盾。两个“支那”意思相同,两个“China”意思也一佯,前面说不是译音,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译音,前言不搭后语。
B.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从翻译角度严格辨析的;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从日本人自身认识说的。
C.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与中国(中华)的外文译名China音近义同。
D.不矛盾。因为统一用China作为我国的外文译名,是后来的规定,所以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不是China的译音,而现在则是译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为依据,确定印度和中国的交往始于中国的秦代。
B.从第4段和第6段来看,作者是倾向于认为“脂尼”是“秦”字的音译的。
C.文中说英国人称中国为“查艾那”,是用于证明英国与中国的交往可能始于中国的秦代。
D.作者辨明“支那”并非侮辱称谓,实际上是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不妨沿用“支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