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文 赤 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文 赤 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6分)

3.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4.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1.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分)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2分) 2.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3分)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3分) 3.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点1分,共6分)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4.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2分)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2分)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2分) 【解析】 1.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我国饮用水战略

水,是生命之源,历史上,人类一般从河流取水。到19世纪,开始建城市水源水库存水。20世纪上半叶,由于污染严重,又开始建自来水厂制水。20世纪下半叶,自来水厂也难以保证饮用水质量,饮水机应运而生。到了21世纪,这种“退缩战略”,更进一步发展为用瓶装水来保证饮用水质量。但这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同时,由于放弃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甚至使我们吃到含有污染成分的食品,再回到“质量型饥饿”的贫困状态。

与“退缩战略”的做法恰恰相反的是“扩张战略”,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入手,保证河流水源地供水质量,从而保证自来水直饮,至于饮水机和瓶装水只是辅助手段。很显然,前一种战略是治标的战略,后一种是治本的战略。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必须采取大系统、长周期的策略。我国饮用水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节水。提高灌溉利用系数0.15,即可以解决农业缺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即可解决城市缺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节水能力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只有南水北调进京价格的一半。

目前我国最缺水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在历史上并不缺水,19世纪中叶以前,长城以北的华北广大地区都是牧区,畜牧业是与自然良性循环的产业。后来,华北北部和内蒙南部的牧区全变成了农区。为了保证农业用水,黄河和海河及其大部分支流断流,地下水位急剧降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牧民北迁到载畜力很低的贫瘠草原,严重破坏当地植被,降低保水能力,从而造成整个华北全面缺水。在陕北和甘肃北部也有同样的现象。我们应做20年规划,在上述地区实行“退农还牧,退牧还草”的政策,使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

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乡镇企业和养殖业发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侵害了江河湖沼等地表饮用水源,而且侵害了浅层地下水源,对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都造成了直接威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目前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治污思路,以流域为单元治理。

目前许多原以河流为饮用水源的城市都建立了自备饮用水源水库,这种战略弊大于利。水库自身也会产生污染,水质会逐年下降。而且,城市保护水源水库的总投入也大于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投入。所以,城市只有肩负起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流水不腐”。

1.下面关于“退缩战略”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退缩战略”必须以饮水机和瓶装水为辅助手段,才能保证自来水直饮。

B.“退缩战略”是指从河流取水逐步退缩到瓶装水,以保证饮用水质量。

C.“退缩战略”只能改善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

D.“退缩战略”会降低灌溉用水的量和质,甚至还会造成食品污染。

2.下面是对“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的策略”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华北西北地区,应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

B.在城市要解决缺水,只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

C.在南方,应加强治理污染,改变治污思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治污。

D.在全国,必须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水所形成的价格优势,能有效解决我国饮用水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矛盾。

B.建立自备饮用水源水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问题,所以现在应以河流为饮用水源。

C.“扩张战略”将是解决饮水问题的长久之计,我们应避免“退缩战略”和“扩张战略”间的循环反复。

D.发展农业使得华北和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所以“退农还牧,退牧还草”才是我国保持生态系统之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去年南充市提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战略选择,这将能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能扩展南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B.现在高中学生不喜欢阅读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名著不能增加高考语文得分的错误思想所致。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赴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的中国海军的三艘军舰和几十名特种兵,将进行登舰检查、与海盗火力对抗、保障相关海域通行安全等活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 就大业。

C.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D.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捉笼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

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寥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模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1.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2分)

2.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归纳。

3.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第3段和第11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在陶渊明家乡感悟中国智慧(节选)  于 丹

一座庐山,蕴含着多少秘密,这里面有一种纵横的飞扬,有一种禅意的幽深,同时也隐居着中国真正的高士。中国历史上,隐士非常多,但真隐士少。很多人隐居在一座山,唯恐别人不知道,他们不过是走一条终南之径。陶渊明这个人是真的不要,只说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他为什么真的不要。

第一,谁不炫耀自己祖上,屈原写《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我祖上就是皇帝的后裔,我多么根正苗红。陶渊明的祖上是何等风光,陶侃一路下来,有的是炫耀。但陶渊明不要。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宅前有五柳树,号五柳先生。家贫也没关系,只要自己乐呵。写文章不发表没关系,自娱自乐行吗?好读书,不求甚解,欣然忘食。我们今天有这么超越的人吗?我们今天谁不抱怨,要这要那。人家却什么都不要,无非好个酒。但他喝酒喝得多么天真。他自己弄了架琴,号称素琴,素到一根琴弦都没有。说白了就是块木头,但是他抱着那块木头很稀罕,稍微有点钱就开始买酒,无论贵贱,就把大家拉来一起喝酒,没喝多久,他先喝高了,然后就说,我醉欲眠君且去。今天我们看来,他的行为任性猖狂,但是他是有知音的,那个远道来的客人,那个李太白,写了一首小诗:“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如果一个人真的不要,如果一架琴可以去掉琴弦,那你就足可以鉴别什么叫“大音自成曲。天籁和鸣,自在人心。”在陶渊明这里,一切有弦之物是用不到的,这是我说他的第一点不要。

第二点不要。他一生的生活,就围绕着庐山,但是他的诗,提过一次庐山吗?没有。他连这个显赫的名字都不要。他把它看作是那么自然,闲在的一座寻常山。“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自自然然浮现在你眼前的那座山,居然就是庐山。他有时候管这座山叫东山,有时候叫西山,因为他穷困潦倒,不停地搬家,使得庐山一会儿在他西边,一会儿在他南边,在他眼里,就是座普通的山嘛。一个普通的人,一座普通的山,一同千古不朽。我真希望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向陶渊明学习,学他的寻常心。他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烦的是外面的环境吗?是人事的纠葛吗?真正的奥秘只有一点,我们的心还不够远。如果你的心真能那样辽远的话,那么一瞬间,你的心,就拥有了隐逸的田园。田园不是一片土地,田园不是一方山岭,田园是人心里的净土,但是,心要远。陶渊明的诗里面说“守拙归园田”,我们今天认为这个拙笨的拙字不是好词,经常听人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拙呀,你要工呀,你要巧呀。陶渊明不光宣称自己拙,他还守这份拙。在我们这个极尽工巧的时代,他是一个守拙的人。谁守得住这份心,谁就拥有田园。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那么多鹰击长空,翩翩翱翔,自由之致的人。陶渊明是怎么说的,“众鸟皆有托,吾亦爱吾庐。”他不歌颂雄鹰,不歌颂海鸥,他歌颂一只小鸟,这么平常的一只小鸟。常常想起八十年代,北岛著名的一句诗:“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宁愿做一个人。”其实,做一个人,不比做一个英雄简单。陶渊明甚至是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宁愿做一个人。所以我说,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的大英雄,是真隐士,他是大隐隐于市,红尘之中不失田园。陶渊明,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说,在陶渊明的故乡,还用得着我来讲文化吗?我们共同去体会这一方土地上的平常心吧。我相信每一个外来人,在这片土地上,会有白居易那样的感受,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真正对文化致敬的人,会因为诸多的理由热泪盈眶。为什么这些过往的墨客,在这里会留下不朽的诗篇。是因为这片土地,这方山峦,有它不可替代的幸运。因此,当我们向遥远的星空致意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脚下这方热土。

1.作者用什么手法引出中心人物陶渊明?请具体说明。(2分)

2.作者用哪两件事说明“陶渊明这个人是真的不要”?请具体说明。(4分)

3.从作者所说的陶渊明的两个“不要”,你感悟到哪些中国智慧?请简要概括。(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