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份 显像管 待价而沽 良莠不齐
B.急燥 兑奖券 管窥蠡测 始作俑者
C.影牒 协奏曲 半身不遂 终生事业
D.翔实 抱不平 顶礼膜拜 厉行节约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当(dàng)真 利息(xī) 沮(jǔ)丧 宁(nìng缺毋滥
B.牵掣(chè) 信笺(qiān) 灰烬(jìn) 诲(huì)人不倦
C.谛(dì)听 窥(kuī)视 涮(shuā)洗 卓(zhuó)尔不群
D.抚恤(xì) 昏厥(jué) 召(zhào)唤 间不容发(fà)
七、作文(60分,任选一题)
(一)命题作文:题目《良知和底线》,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学者秦晖为德国柏林墙倒塌20周年所写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在柏林墙保留下来的最著名的一段‘涂鸦墙’上,有一幅很大的墙画最引人注目,它画的是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正在兴高采烈地拆墙,标题是‘还有许多墙需要拆掉’。”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思想和观念里,也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墙需要拆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请以下列成语为上联或下联,用成语补写出下联或上联(4分)
1.守株待兔, 。
2.塞翁失马, 。
3. ,藕断丝连。
4.雪中送炭,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泣红
潘国本
日子就是路。过日子,就是人在走一条路。
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时,父亲过劳病故,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他的路,很不好走。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再前缀一个“瘦”字,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八幕大剧《爱之花》发在《小说月报》上,文前署名,已是“泣红”——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做了老师后,少年情窦点开了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的心扉,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怎敌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酸书生的鄙薄?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他的花园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他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他购得苏州一个废园,辟出周家花园,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白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仍然爱国情挚,坚持正丈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等,并与21个文人一道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的宣言。
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先生开创了以历史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
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而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虽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接受公众的深爱和赞赏。但即使他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揭他伤疤,说他不是。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但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仍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相继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关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珠帘卷”、“眼儿媚”、“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这样又到了“文革”,他当然成了“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就这个动作,他被定为“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被塞死,两天后他投了井。
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
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节选白2010年4月6日《文汇报》,有删改
1.请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过日子,就是人在走一条路。
(2)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
2.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为什么取名为“泣红”而不是“纪念周瘦鹃先生”。(4分)
3.作者在文中把周瘦鹃分别比作“惊兔”“瘦鸟”“盆景”“涓流”等,分别揭示了周先生的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6分)
4.请简要说说最后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默写(20分,一空一分)
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3. , ,参差十万人家。
4.云树绕堤沙, , 。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 , 。
7.乱石穿空, , 。
8.故国神游, , 。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10.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11. , ,无人会,登临意。
12.凭谁问, ,尚能饭否?
13. ,帘卷西风, 。
14. ,到黄昏,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