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 》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主确定立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以“乐山”为陈述对象再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和修辞与例句相同,要体现城市的特点。(3分)
例句:如果赋予城市以人格:我说深圳,是位勇于探险、搏击风浪的青年;是位血气方刚、无所畏惧的勇士;是位气宇轩昂、顶天立地的英雄。我说山, ; ; 。
阅读下面的文段,给这个事件添加5个标签。(5分)
从今年9月18日起,咸阳市政府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倡导全民文明新风,激励市民去街头捡烟头,一个烟头可兑换5分钱.10月27日,活动被迫停止。许多市民认为,出台一项规定必须考虑周全、慎之又慎,方能收到好的结果。
咸阳一月之内收到市民捡来烟头700万个,兑现了200多万个,尚有近500万个没有兑付,按照每个5分钱的奖励标准,还需要20多万元。因为钱不到位,咸阳市部分街办只有停止收购烟头。政策制定不完善致使这项活动遇尴尬。
对此,市民张先生认为,奖励市民捡烟头这个规定很有创意,捡烟头确实净化了咸阳城市环境,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捡烟头基本上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专利,甚至一些生活困难的人把奖励当成生活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2.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6分)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弯弯的杨柳的 ,却又像是 在荷叶上。
2.桑之落矣, 。女也不爽, 。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4.苏洵《六国论》的分论点 ; 。
5.遂命仆人过湘江, ,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4分)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