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1.C 2.B 3.A 【解析】 1.C项,“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在文中无依据。 2.A项,“在儒家那里”错误,应为“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C项,“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无中生有。D项,“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3.A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磨砺“一词的解释是: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关于“磨砺”,人们有各种说法:

有人说正视磨砺、接受磨砺,让生命更加美丽;

有人说磨砺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勇气,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人说感谢磨砺,因为磨砺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

……

请以“磨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 议论文。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2.是日也,天朗气清,              

3.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及其                      ,感慨系之矣。

5.祖母无臣,            。母孙二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查看答案

阅读《陈情表》,完成小题。(22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 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                

(2)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              

(3)诏书切峻,责臣慢              逋              

(4)既无叔伯,终兄弟              鲜              

2.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表闻

B.但刘日薄西山

C.猥微贱,当待东宫

D.谨拜表

3.下列加点词语中,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无期功强近之亲

A.臣具以表

B.臣少多疾病

C.刘病

D.是以区区不能废

4.下列语句中,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 急于星火

A.而刘夙婴疾病。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常在床蓐。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6.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在汉语中依然使用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7.翻译下面句子。(3分)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小段,请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4.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每个字1分。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置:          浣:         

(2)虎自山上驰来                         驰:         

(3)意虎之食人                           意: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的“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虎熟视久之

A.熟能生巧

B.熟视无睹

C.深思熟虑

D.瓜熟蒂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1分)

①美是生命的呈现,是精神的完善。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回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就是人性的充分的展开,美就是对无限生动、不断创造中的人的生命力的最充分的肯定。所以,在伏尔加河上奋力前行的纤夫是美的,薄暮中弯腰拾穗的农妇是美的,如蝴蝶穿花般飞舞在高低杠上的体操运动员是美的。

②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看到一些美的样态,他们似乎和生命的前行与高扬没有关系,甚至好像是在否定生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说在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和盆景的欣赏中,面对梅的枝干,就表现出这样的审美观:以枝干横斜算作美,认为端正了就没有了景致;以枝干曲折算作美,认为直了就没有了风姿;以枝干      算作美 ,认为稠密了就没有了美态。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中就严厉地批评了那种通过“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塑造病态美的方法。他正是站在美是生命的自由创造这一立场上,抨击当时以病态为美的风尚,把那些被“锄其直,遏其生气”的病梅比喻为当时朝野之间“尽奄然而无有生气”的士大夫。其实,龚自珍更多的是用“病梅”批判社会的病态。如果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病梅”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仍然可以从生命和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曲折隐晦而已。比如说,“病梅”历经“爱梅者”的砍剪、捆绑、挤压、扭曲,饱受折磨,却依然顽强地活下去,依然在那里不懈地展示自己的美,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引用过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的这么几句诗:“可爱的是鲜艳的容颜,青春时期的标志;但是苍白的面色、忧郁的 症状,却更为可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患有肺结核,咳嗽吐血,瘦弱得似乎风一吹就能倒下,还常常发愁流泪,可是大多数人却觉得她比那个健康活泼的薛宝钗更美。这里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因为生命的存在是多样的,有体现为刚强进取的,也有体现为柔弱和退行的。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林黛玉的躯体的极度柔弱,更突出了她对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的力度,也是在更深层次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褒扬。

③其实,我们稍稍注意一下自己的周围,就不难发现,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一方面表明了人类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面临危机的表现。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愈发强烈。有时技术侵占了艺术和哲学的地盘,职业分工往往扭断了人性内在的纽带,使时代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能带来物质的丰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美的追求便成了在新时代追求精神完善的重要手段。

1.本文论述的观点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2.在文中的横线处应填写的两个字是

3.第③段,加点的“这种情况”指的是什么? (限35字以内)

4.请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美是生命的呈现,是精神的完善”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