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饭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李,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毒才行,既然由己中毒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鲍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套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末都皋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凡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众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曲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末的特权。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4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4分)
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4分)

 

1.①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②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 2.①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②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③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3.(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2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2分)。(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4. 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乇肺腑的爱。(2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哪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经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以时令写愁情的句子是:                    
                  
(2)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上出重霄。(王勃《腾王阁序》)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温庭筠的《菩萨蛮》用“                        ”两句描绘女子的衣着,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寂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注]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5分)
译文:                                                                      
(2)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矗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递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耶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默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莲日:“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别仲父,而桓套为霸者宗。夸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每田措,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日:“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适于原野,棱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日:“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由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夸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A呼昭还,谓日:“为共作乐耳,套何为怒乎?”昭对日:“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日:“方夸多事,取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日:“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套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客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日:“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
(《三国志·昊书·张昭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比肩之旧旧:旧交

B.而桓公为霸者宗宗:宗族

C.非所以优之也优:优待

D.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妄:胡乱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使人以水洒群臣

A.

B.
蟹六跪而二螯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惟醉坠台中,乃当止耳公何为怒乎

C.

D.
质于齐,齐兵乃出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昭自幼好学,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虽然被推荐为孝廉,却拒不接受。

B.张昭深受孙策器重,孙策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临死还把孙权托付给他。

C.张昭在孙权打猎遇险时严肃地劝诫他,但孙权却置之不理,反而建造射虎车继续狩猎。

D.张昭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相劝,孙权因此对张昭有敬畏之意,不敢尽情享受娱乐之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氯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住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政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7个成员合作协定
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速2000万撮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人造太阳”将模拟速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是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的磁约束裴置“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用大量线圈和磁体构成一个环形的磁容器,采盛装约束极高温度的聚变燃料,让它发生具有可控性的核聚变反应。
由于技术局限,目前的“人造太阳”释放电能的时间很短。科学家寄希望于全超导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使实验装置释放电能的时间延长。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奎超导非圃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磁约束柱聚变研究更进一步,更有利于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
近期,“人造太阳”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蔓国能源郜近日宣布美国国家实验所的模拟太阳中心核反应的世界最大激光器“国家点火装置”即将启动,中国“人遣太阳”实验装置环流器二号A也取得了新的国际创新成果。
1.下列对“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

A.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氘原子核与一个氦原子核发生碰撞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 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B.首先建成一种实验装置,然后在它内部通过上亿度高温实现氘和氚的聚变,最后控制并利用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在核聚变反应装置中,通过极高温极高压的条件,实现具有可控性的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反应,以此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D.提取自然界海水和空气中的氘,通过能量巨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叉清洁的能源。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枯竭而导致的能源危机使人类通过“人造太阳”工程获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B.通过对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氘的核聚变反应的利用,人类将获得一种新型的能源,同时也将由此告别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C.如果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强大能量,必须的条件是使核燃料达到上亿度的高温且把它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

D.我国已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实验设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成员共同参与,说明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加速核聚变能利用的实现。
B.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使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唯一出路。
C.“人造太阳”项目实现了商用化,通过核聚变获得的新型能源将造福于全人类,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用上一种更清洁、更安全的电力。
D.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成功建成,为我国棱浆变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