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协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料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而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抑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3分)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意,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5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5分)

 

查看答案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 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识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轻撞其他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来到店里时,他却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昂贵的工艺碗,结果还是让他不甚满意。最后店员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撞它呢?”那人说这是一种鉴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店员一听,立即取来一只质量上好的碗交给他:“你用这只碗去试试。”他换了碗,许多声音变得铿锵起来。原来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只质地很差的碗,用它去轻碰每一只碗,都会发出浑浊之音。
生活就是这样,参照标准不同,感受的结果也就不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子,造两个句式一致,意思与整个语境吻合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6分)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