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1.B 2.C 3.D 【解析】 1.B项中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 2.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3.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仁以为己任。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孟子遇于石丘

 

查看答案

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未知,得仁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      ③为国礼      ④二三子我为隐乎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子之武城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B.非其鬼而祭之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先生将何之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全是古今异现象的一项 (  )

A.①子路问成人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颠沛必于是

C.①至于他邦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①子路从而后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通“怠”,懈怠)

B.恭而无礼则(劳累、辛苦)

C.小人之过必(掩饰)

D.(接近,靠近)有道而正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