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鸟女...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鸟女

孙方友

画卦台为陈州七台八景第一台,位于伏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原《一统志》称此台为“揲蓍台”,意说伏羲曾在此揲蓍画八卦。《寰宇记》中也说画卦台乃“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可见其非凡了。

  画卦台是后人为纪念伏羲画卦之功绩而修建的,始建何时,已失考。经宋、明、清各代多次增建修葺,台上建筑颇具规模。到了万历之年,陈州知府洪蒸增建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内奉宋代铸造的伏羲铜像一尊。立一碑,高广各五尺盈,上刻“先天图”。传说此图蕴藏天机,凡人不得解。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满湖浮光跃金,静听蛙鸣鹤唳,如入蓬莱。

  画卦台一隅,住着一户姓于的人家。父女二人,以打鱼为生。于老汉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能天天下湖。女儿于莲,年方十九,质丽聪颖,能歌善舞。城里城外,颇有些名声。

  日寇侵华第二年,陈州沦陷。于老汉怕女儿遭不幸,便把她藏匿在深湖中,白天送饭,夜里陪女儿在湖中过夜。于莲整日躲在芦苇深处,非常寂寞。无事可干,便做芦笛儿,学各种鸟叫。时间长了,于莲竟悟出了不少鸟语。于是人鸟开始相熟。每每听得哨音,百鸟如朝凤般聚集在于莲周围,喋喋不休,诉说衷肠。

  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于莲湖中不可藏身,只得回到家中。鸟儿像是舍不得于莲,每天早晨或黄昏时分,总有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于莲心喜,取些谷物,让鸟们吃。事情传开来,人们便称于莲为鸟女——并说她是湖中一只丽鸟转变而成。

  消息传来传去,就被日军驻陈州城的中队长田中角荣知道了。田中角荣很想见一见鸟女。

  那时刻于莲正在喂鸟,听到柴门响,抬头一看,见来了个日本鬼子,禁不住面色灰白,惊恐地叫了一声。于老汉闻之惶惶出门,一见田中,急忙护住了女儿。

  田中会讲华语,笑笑,说:“惊慌的不要,我只是想看看鸟女!”说着,掏出烟来,递给于老汉一支。于老汉怒目相待,只是紧紧地护住女儿。田中尴尬地回了手,自个燃了,看了看于莲,问道:“你就是鸟女吗?”

“她叫于莲!”于老汉替女儿回答。   

“你怎么能懂得鸟语呢?”田中平静地问。   

于莲望望田中,见他没有恶意,便怯怯地说:“听得多了,也就懂了一些!”

  “小时候,我家喂了好多鸟!各种各样的都有。我每天都是在鸟的叫声中睡去,又在鸟的叫声中醒来……”田中满脸稚气,沉浸在童年的往事里。

  “我母亲是位研究鸟的专家,可她却不懂得鸟语!记得母亲常说:‘我要是懂得鸟语该多好呀!’可惜,她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田中说着,就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于莲。

照片上是一个身穿日本和服的女人,端庄漂亮,双目间透出善良和慈祥。她的身上落满了鸟。于莲很是好奇,看看田中,又看看照片,悄声问,“她就是你娘吗?”

  “是的!”田中痛苦地说,“母亲死于昭和十一年秋天。那时候,我大学刚毕业。埋葬她的那一天,墓地的上空全是鸟!”田中抹了一把泪水,停了片刻又说:“如果母亲活着,我一定写信告诉她这里有一个鸟女,让她聘请你当助手!”

一阵沉默。   

“我能给你照张相吗?”田中突然取出照相机问道。   

于老汉急忙用身体遮住女儿,对田中说:“俺不照相!你走吧!”

  田中遗憾地收了相机,深情地望了望于莲,长叹一声,郁郁地走了。

这以后,于家父女开始提心吊胆地熬日子,深怕田中来这里无事生非,给他们带来祸端。于老汉就匆匆把女儿嫁了人。   

可是,田中一直没来。

日寇投降那一年,于老汉已下不得湖。孤独一人,靠编蒲包度日月。一天午后,他正破蒲草,突然听得叫门声,抬头望去,禁不住吃了一惊。   

门外站着田中角荣。

那时候的田中面目灰灰,已显得老相。他对于老汉说:“临走之前,我想见见鸟女。”   

“鸟女?”于老汉梦呓般地问道,“啥鸟女?”

“就是您的女儿!”   

“噢!”于老汉望了望田中,怅然地说:“她出阁了!早就出阁了!”

田中惊诧如痴,双目里透出遗憾,好一时才说:“那时候我知道你们怕我,所以一直没敢来打扰!现在我们不可怕了,可她却……”田中显得很惋惜。   

“你找她作甚?”

“想给她照一张相!”   

“为了你娘吗?”   

“是的!”   

于老汉望了田中一眼,沉思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计,对田中说:“走,我领你去见她!”

于莲的婆家也在湖边,小院很破旧,到处散发着鱼腥气。田中蹙着眉头走进院里,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到响动,房门洞开,一下子涌出两三个娃娃,看到田中,同时惊叫一声,扭头就朝屋里跑,许久,又簇拥着一个女人走出来。

走出来的女人又黑又瘦,衣服褴褛,蓬乱的头发上系着孝布,眼睛的周围萦绕着操劳过度的青线……

走出来的女人头上戴着孝布。几个娃头上也戴着孝布。

几个娃娃好奇地望着田中。   

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远处,是一只弹痕累累的木船。

田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目瞪口呆。他望着当年如花似玉浑身充满大自然魅力的鸟女,禁不住颓丧地垂下了脑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莲悟出了不少鸟语,渐渐地人鸟相熟。于是每当百鸟聚集在周围时,于莲就和它们喋喋不休,互诉衷肠。

B.人们称于莲是鸟女,并说她是由湖中一只丽鸟转化而来,是因为人们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

C.田中角荣要给鸟女照相遭拒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来,是因为他知道于老汉父女怕他,但是心中的一份愿望,使得田中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再次来到于老汉家中。

D.小说开篇就奠定了浓郁的散文化风格,而这种散文化风格淡化了小说的情节,却也使小说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E.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和环境、人物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简要概括小说一二段所描写的“画卦台”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6分)

(3)赏析小说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分)

①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

②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

(4)请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的主题。(8分)

 

(1)C项给3分,E项给2分,B项给1分(A.是鸟儿喋喋不休,诉说衷肠;B. 由“事情传开来”一句可知,不是所有人都看到,更多是听说的D.小说的情节是完整的,并没有被淡化。) (2)特点:悠久、神秘、优美、静谧。(2分)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营造了一种充满禅佛韵味的氛围,暗示着这是一片净土,容不得战争,容不得侵略者亵渎她。(4分) (3)①划线句子,是一段景色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四字短句,简洁有力地刻画出了天地的肃杀景况,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凄凉的社会景况。(3分) ②运用比喻修辞和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女再见田中时的神情变化,有力地表现出鸟女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战争对她造成的伤害。(3分) (4)小说借鸟女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以及人性的摧残。鸟女是不幸的,作为良知未泯的侵略者田中同样是不幸的,可这并不能消解作为侵略者的田中对鸟女伤害的现实。小说也借此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4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探究,4分。) (以上三题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吾师道也,             !                       (韩  愈《师说》)

(2)             ,泣孤舟之嫠妇。                   (苏  轼《赤壁赋》)

(3)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4)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孟  子《鱼我所欲也》)   

(5)水何澹澹,           。                         (曹  操《观沧海》)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  白《蜀道难》)

 

查看答案

浣 溪 沙

            吴文英(宋)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惜  春

                  韩偓(唐)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注:①韩偓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②憀:寄托,依赖。

1.有人说《浣溪沙》中的“东风临夜冷于秋”与《惜春》中的“节过清明却似秋”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请结合两位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不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5分)

2.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结合“落絮无声春堕泪”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寄言”的。(6分)

 

查看答案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当:担当。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直:当值。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             输:交纳。

    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疾:强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3分)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        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寓教于乐”思想对l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贺拉斯认为通常来讲,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教化”在思想史上包含着原型与摹本的双重含义。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只有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亚里斯多德虽然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是他的质料与形式说仍然是原型与摹本关系的变形。教化观念的产生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如果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来看,“教”应该是诗人(创作者)表达自己的目的意识或情感,而这也是欣赏者(接受者)的对象。当这种意识外化为诗(艺术作品),它就在文学交流中、在审美意识交流中起到中介作用。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出现到成诗(艺术品)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歌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的“诗境”。这种物化结构形成固定的“诗境”结构,这个结构在诗(艺术品)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并且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

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然后由语言、文字、节奏等因素“物化”成诗。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此时诗人的情趣和意象都会在诗中体现。诗人就乐在其中。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乐”也就整体地实现了。

  贺拉斯认识到文艺的功用,始终主张道德教化功用与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指出“教”与“乐”不可只重一方面,他正是认识到在优秀的作品中二者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要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道德原则。好的诗歌就是如此。首先,他认为正是因为好的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功用,古代诗人“阻止人类不使屠杀,放弃野蛮的生活,”教导人们“划分公私,划分敬渎,禁止淫乱,制定夫妇礼法,建立帮国,铭法于木。”其次,他认为这样的诗歌还具有传达神的意旨,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的人们带来欢乐等功用。最后,他主张诗的道德教化功用和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又说:“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赶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

寓教于乐简洁而精到地概括了“教”与“乐”的关系,是人们对此问题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后来为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反复地援引过、讨论过,成为影响后人至深的权威观点。

1.下列关于“寓教于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寓教于乐”是罗马杰出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贺拉斯认为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如诗歌既能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能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B.贺拉斯认为“教”与“乐”应双方并重,甚至在优秀的作品中二者能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文艺的功用。

C.寓教于乐中的“教”不应理解的过于狭窄,从广义上来讲,应该综合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乐”则可以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审美中。

D.作为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寓教于乐简洁而精到地概括了“教”与“乐”的关系,后来经过反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成为权威观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寓教于乐”思想不但对l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现今衡量艺术作品优劣一个标准。

B.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出现到成诗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歌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境”。

C.诗作为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既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的产物,也是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在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的体现。

D.贺拉斯认为古代诗人能够通过诗歌阻止人类彼此屠杀,放弃野蛮的生活,甚至教导人们明确公私,礼法行事,所以好的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功用。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教化观念的产生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继承柏拉图的观点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

B. “诗境”结构在诗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

C. 贺拉斯认识到文艺的功用,比如一首好的诗歌甚至具有传达神的意旨,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的人们带来欢乐等功用。

D.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其实其他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如果是一出有益且有趣的戏剧,会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某班同学关于自主招生的一段对话:
同学甲:我认为,自主招生因为试题难度大并且与高考不一致,加重了高三学生的负担,最后加上分的同学数量有限,劳民伤财。
同学乙:我认为自主招生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我国现有国情的一种高校招生制度,自主招生的面试阶段可以让考官更全面地了解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考生在高考中偶然发挥失常而带来的一落千丈的后果。
同学丙:我认为,自主招生考试不应该是高考考高分同学保底的手段,实践证明,因为加上分之后觉得进了保险箱,从而高考失利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应该给有特长的同学一个上名校的机会……
谈谈你对自主招生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标题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