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红楼梦》21-50回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红楼梦》21-50回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宝钗生日会上,大家吃酒看戏,凤姐说贾母喜爱的小旦龄官像一个人,大家都猜到了,都笑着。湘云说此人就是黛玉。宝玉也跟着呼应,惹得黛玉不高兴。

B. 宝钗扑蝶经过滴翠亭,听见里头有人说私房话。她怕惹来麻烦,于是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C. “怎么下这般的狠手……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你可都改了罢!”这三句话依次分别是宝钗、袭人、黛玉所说的。

D.凤姐生日那天,宝玉一早身着素服,偷偷出门,到城郊水仙庵,祭奠投井自杀的金钏儿。他借了香炉,焚香施礼,表达内心的伤悼。

E.众姐妹在芦雪庵争联诗句,独宝玉联句最少。李纨提出要罚宝玉去栊翠庵妙玉处取红梅来,众人都说这罚得又雅又有趣。

2.老婆子道:“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这里“他”是指谁?请简述这件事情的经过。

3.“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这“毛丫头”是指谁?请简述这件事情的经过。

 

1.AC 2.这里“他”是指金钏。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3.这“毛丫头”指鸳鸯。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邢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邢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解析】 1.A宝玉没有跟着呼应;C宝钗、袭人的次序对调 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3.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买房记

马老末是个五十多岁的驼背的人,烟黄脸,肿眼泡,看人时目光犹豫,主意却很稳。当他看出我真心喜欢这院子时,便耗着时间把价格一提再提。后来靠了老秦的努力,马老末答应一万二卖给我。

吃过早饭,马老末还无踪影。过了中午,过了下午,晚饭前,马老末终于露面了。他麻耷着肿眼泡坐在老秦的床边说,那院子,眼下已经有人出到了一万五……接着他就不往下说了。老秦一边冲我使眼色,一边把马老末叫到院里。两人嘀咕了半天,又一块儿回到屋里,老秦向我宣布了一个新数目——那当然是马老末和我都能接受的一个新数目:一万三千块。一万三千块,我买下了马老末的院子。老秦拟定房契,我们三方分别在房契上签字盖章。我收起房契,马老末点清我付给他的钱。当他把钱装进一只粗布小面口袋时,他说还有个事儿,他说他的大姑眼下还在那院里住着。不过老太太七十好几,一直病着,已经活不了多大工夫了,她一死,我立刻就能搬进去。

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件事,老秦也表示了他的惊异。他对马老末说当初可没谈过这一条,当初他提到那院里好像住着个病老太太时,马老末分明答应只要房一卖,他会立刻把他的病大姑接下山去。马老末没有正面否认他答应过老秦,不过他又说,也许老太太明天就死了呢,也许就在今儿晚上,“今儿早起我家里给她去送饭,见头天的饭菜她一口也没吃。”我对马老末说,钱我付了,那院子就已经归我,无论如何你们得立刻把老太太接走。马老末苦笑着说,不是他不接大姑,是大姑她不离开那院子。

房契在我手中已经十天,一切却仿佛全无着落。马老末不知何时又出现了,他手中拎个包袱,摊在老秦的桌上,他指着包袱对我说,大姑的“装裹”他们都备好了。他想用这确凿的“装裹”向我证明,他决不是想收了我的钱,又赖着不腾房。

早晨,我要老秦和我一起到我的院里去。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清凉的空气使头顶的绿树更绿,脚下的红土更红,错落在坡上的石头房子更亮。我们进院时,发现院子竟被清扫过:略微潮湿的土地上印着有规则的花纹般的扫帚印儿,使这久久无人经营的小院充溢着人气。大姑正坐在门口纳底子,她穿着月白色夹袄黑粗布裤,脑后梳着白花花的髻儿,青白的脸上竟泛起淡红的光晕。可她头也不抬,半眯着眼,只一心盯住手中的鞋底,有条不紊地使着锥子和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淡黄的细麻绳。一阵阵青花椒的香气从后坡上飘来,是风吹来的香气,又仿佛是被大姑的手势招引而来。

我决定退掉大姑的院子。老秦说,你就不能再等等?我说,这不是等不等的事。老秦说,再从马老末手里找回那一万三千块钱怕不太容易。

和马老末谈话是艰难的,不要他的院子似乎不可思议;请他把钱退给我,那更是天方夜谭。从下午到晚上,事情没有结果。老秦为了帮我退房,请马老末吃晚饭,请他喝啤酒吃香肠,还送了条云烟。马老末就是一句话:“我真闹不清你们这是为什么,那么好一个院子。”我的态度也很坚决,我坚持退房并要回我的一万三。马老末说,钱他是一分也拿不出来,给他一个远房侄子拿走投资开铁矿去了。我说那么我就要考虑诉诸法律,马老末说那你就上法院告我去吧。说完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下山去了。

老秦说,你还是要了那院子,你知道法律不保护咱们这种交易,你去哪儿告马老末呢。我说我决不再要大姑的院子,并且我一定要亲口告诉她。我说着拔腿就走,老秦跟了上来。

大姑的院子里,东屋亮着昏暗的灯光。她佝偻着身子坐在炕上,还在低头纳底子。她有条不紊地使锥子使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细麻绳,伴着“咝咝”的抽线声,她抡动着胳膊舞蹈一般。一切都和上午一样。我站在屋门口,老秦站在我的身后。我说,嗯,您能听懂我的话吧?我说,这院子我不买了,嗯,不买了。我说,我愿意让您硬硬朗朗的。我说,您的花椒树可真好,山杏儿也好,嗯。

至今我也没能从马老末手里追回我那一万三千块钱,听老秦说,马老末已开始背着老秦,四处物色买房的人了。

(选自严歌苓《第十二夜》,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老末在卖房时故意拖延时间,是因为他看准“我”真心喜欢他大姑的那个院子,但并没有真想买下来的意思。

B.老秦在文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对于“我”迟迟不能得到已经付了钱的房子感到很内疚,因此在“我”退房这件事上更尽心。

C.马老末在钱揣进兜里时,才告诉“我”他大姑还在那个院子里住着的事实。这一事实给“我”和大姑带来一系列麻烦。

D.“我”决定退掉大姑的房子,固然是因为大姑不肯退出,还因为大姑的举动使“我”动了恻隐之心,理解了老人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

E.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来展现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马老末的形象。(4分)

3.结合文本,请从小说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或主题等,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一个通过奋斗考上著名大学的人说:“人的尊严靠拼搏。”

一个弱势群体的一员说:“人的尊严靠拼爹。”

一个饱经沧桑的智慧老人说:“人的尊严靠爱与被爱的博大宽容。”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或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1年10月24日,在一场普通的小学生足球友谊赛上,身高明显占优的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1惨败俄罗斯少年队的消息经过微博疯转引发轰动。为挽回颜面,北京小学足球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3:7的比分落败。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与对方差距明显,一是速度慢,二是爆发力差,三是动作不协调。”

材料二: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过去10年间,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率却增长1倍;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然而,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上体育课怕摔倒、怕出事故,不能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时而又被文化课挤掉;家长怕孩子课外运动受伤、耽误学习,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3分)

答:                                                                         

(2)请简要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答:                                                                        

                                                                             

 

查看答案

下面一则应用文,有几处表述有误或表述不完整,请找出3处予以修改或说明修改意见。(3分)

寻人启示

赵波,男,身高一米七五,福建闽南口音,皮肤较黑,戴近视眼镜,着浅灰色衬衫,脚穿黑色皮鞋,于2011年外出未归。如有知其下落者,请打电话13988888888,或将其送回,定当重酬。

联系人:赵海

2011年11月3日

修改或修改意见:

(1)                                                                         

(2)                                                                    

(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徐百柯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是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赵元任担任罗素的巡回演讲的翻译时,都用当地的方言翻译,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B.赵元任在表演的口技“全国旅行”中,用各种方言“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生动地证明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言学之父”。

C.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学声乐、器乐,作曲、演唱、翻译……在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传记写了赵元任生活中的种种逸闻趣事,主要突出了他超群的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代语言大师的魅力和风采。

E.赵元任为推广“国语”而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影响很大,连香港的普通店员都知道,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2.世界各地人都认赵元任为“老乡”,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4分)

答:                                                                         

3.赵元任被认为是—位“通才”,请概括文中这样说的依据。(6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