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在今年两...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①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以应对劳动力短缺(2分) ②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2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4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查看答案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题目的重要性,新闻作品尤其讲究拟题的技巧。请从下面两篇新闻的标题中任选一个,赏析其拟题技巧和深刻内涵。(4分)
(1)别了,“不列颠尼亚”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我选(   )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八句之中任选六句,补写出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见贤思齐焉,                       。(《论语》)
2.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3.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4.                       ,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8.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翻译题8分)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于材中:中意、满意

C.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之际虞:忧患、祸患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4分)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4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3分)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 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弟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  (《大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