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 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

阅读材料

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然公之文,备尽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或过退之。嘉祜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几尽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间,文格遂变而复古,公之力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附录》)

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黜落几尽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

2.文中所指的是欧阳修所倡导的什么事?(2分)

3.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欧阳修有哪些创作主张。(2分)

 

1.黜落几尽/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6分。每处1分) 2.古文运动。 3.主张文章要“切于实际”,反对浮艳、奇涩及险怪的文风。(2分。每点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压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个时段、一个时期、一个时代,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是与压力纠结不已,相伴相生;但压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动力。

请以“压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访谈

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

①您若请一位中国读者举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类书籍。这类书,在策划和写作时就是以科普为目标的。然而,生活中“有意栽花花不发”的事情太多了。为科普而科普,未必就有科普之效。

说明: 6ec8aac122bd4f6e②去年底,美国著名的西格马·克赛学会搞了一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经过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推荐和筛选,最后共有包括达尔文《自传》、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和《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内的9大类104种书籍入选。这9种类别依次是传记、指南、物质科学、科学史、科学反思、多彩生命、生命进化、人类的本性和崛起、科幻小说。这些书中,有不少并非专为科普而写,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它们是上不了科普书单的,但在这些科学家眼里,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原因就在于它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④那么,谁是撰写科普作品的最优人选呢?只要我们反观一下公认的科普佳作单子,便不难发现,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作者。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大师,也是文章好手。英美国家一些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就包括这二位巨匠的作品。物理学家费曼不仅妙思无穷,而且妙语连珠。若没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础,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在茫茫书海中必定是波澜不惊,而不会成为畅销书,他的《全方位的无限》的销路也必定相当有限。于是,更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优秀科普作家?这当然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我想,如果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的做法持续下去,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则笔者可以大胆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使有诱人的物质刺激、良好的创作氛围,我国也产生不了顶尖科普大师。这是因为,科技素养不足的文学家根本做不了科普,形象思维贫乏的科研人员同样也搞不好科普。

⑤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市场营销、把握潮

流、媒体互促等,同样不可忽视。(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从哪三个角度介绍了科普作品观。(6分)

2.文章的第3节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就本节内容而言,各有什么作用?(6分)

3.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才是优秀科普作品?请概括回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

在风中长大

说明: 6ec8aac122bd4f6e朱以撒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析其表达特色。(4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两点?(4分)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新松恨不高千尺,                     

⑶莫道桑榆晚,                     

                    ,云破月来花弄影。

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有源头活水来。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①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②。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节物: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②万钱:形容俸禄丰厚。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4分)

2.颈联中“包羞”意谓“忍受羞辱”,唐代杜牧曾在《题乌江亭》“               

                     。”句中用过“包羞”一词。(2分)

3.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