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1.(1)描写太阳落山情状,烘托老人人生垂暮的苍凉;(2)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3)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老人内心的淡定。(4)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惘。 2.不多余。(1分))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3分) 3.这样写符合少女对老人由浅到深、由疏到亲的认识过程,显得自然;(2分)结尾交代更能突出老人的淡定坚强的性格特点,对读者的震撼力更强。(2分) 4.(1)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2)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3)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4)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启迪。(6分,答出任3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以及景物在文中的作用。每点2分;前三点任答其二。 2.此题有两问,要分别作答。依托原文,说出自己的看法。 3.结尾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对主题的深化。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无情地拆散了。最终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B.《哈姆莱特》中雷欧提斯曾在夜半看到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老国王一样。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哈姆莱特,困惑的王子立刻断定这就是父王的冤魂。

C.《风波》中,作者以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揭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D.《红楼梦》中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李纨主动请缨做社长。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咏桃花,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E.《天狗》中诗人以“天狗”自比,塑造了“天狗”冲决一切罗网的强悍形象,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夸张地表达了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要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内贾德跑到拉丁美洲访问,跟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称兄道弟,叫板美国,又到古巴跟卡斯特罗密谈多时,如此纵横捭阖,也算是一道风景。

B.鲧治水一生,最终徒劳无功,触犯天条;而他的儿子大禹却疏浚百川,名垂青史。面对肆虐的洪水,一堵一疏,一截一导,异曲同工

C.这几个人面对菩萨一一行礼,口中还振振有词地念叨着:“菩萨饶恕我们吧。”随即拿出钢锯,一个多小时后,十八尊罗汉的头全被锯下。

D.如今汽车厂商做产品研发,都要考虑将新车设计得八面玲珑:既要外形美观,又要内饰精致;不仅动力强劲,而且驾乘舒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投/疲于命复/鞭入里拜/功过半史风破浪

B.皮/生吞活剥艾叶/自怨自艾暴躁/一十寒刻/厚此

C.益/官野史熟/万马齐喑炮制/鼓相应泥绰有余

D.强/天寒地坼皎洁/庸中佼通/开门拨/烟熏火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20年只增加了不到1/2本。包括中小学教材在内,农村人均图书消费在20元左右,城市大概是其2倍。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城市所占的比重达到90%。与此相对,农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 2009年为82∶18。
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图书营销渠道也不健全,县以下的书店大都不卖书了,农民为了买一本书跑上几十里路很常见。
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因此,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不这么看。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偏低的书价自然难以激励人们写书著述。原创的优秀图书太少了。
计划经济时代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有人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1.从第一段看,我国的“阅读尴尬”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2.试概述关于书价的反方观点及其理由。(5分)
3.依据本文,为增加农村的图书消费,你有什么合理建议?(6分)

 

查看答案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节。(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