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沿着下面一段话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小段落。(3...

沿着下面一段话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小段落。(3分)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说明:考查语句的扩展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考生扩展的语句,能和前面呼应,语意完整即可。略举几例: ①……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请吃、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②……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春风春雨春花灿灿,                  。彩笔如花写就辉煌事业,                     。

 

查看答案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纵观全文,找出几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4分)

2.“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3.“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 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E. 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8分)(任选二题)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分)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4分)

(3)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莫使金樽空对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 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选自《明史》第一六一卷·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提升官职

B、锄豪强,植良善                           培植,帮助

C、宜皆如诏书从事                           应该

D、钟尝丁母忧                               忧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激于义而死焉者

C 或为匿名书毁亮                 为其不可得而法

D 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

①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③ 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④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⑤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⑥ 锄豪强,植良善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于官职,后因尚书蹇义、胡濙等推荐做了苏州知府。

B、况钟刚到苏州的时候,装着办事无主意的样子,僚属都认为他容易对付,他摸清情况后,严厉惩治了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员。

C、况钟做了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  他锄豪强,植良善,做了很多对民有利之事。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 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并为他立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