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重构阅读信仰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
(选自2010年04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刘伟见)
1.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5分)
|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
|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
|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
|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
E.图书品类和数量的增加
2.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
|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
|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
|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
3.作者针对什么阅读现状而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4分)
4.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4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凉爽的三月,我们一行相约到少林寺游玩。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游遍寺内所有景点,少林寺那“禅、武、医”三者合一的独特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①少林寺的门前有石狮一对,雌雄相对,威武无比,亦为清代石刻。
②进了景区大门后,我们沿着道路两旁的树阴,朝少林寺方向缓慢而去。
③下车后,我们冒着酷暑奔赴少林景区。
④我们沿着一条长长的甬道往里走,甬道两旁是松柏掩映的碑林,碑林尽头耸立着的是巍峨壮观的天王殿。
⑤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⑥我们走进少林寺,只见眼前古木参天,烛烟缭绕,殿宇敦实古朴。
|
A.③②①⑥④⑤ |
B.③④⑤②①⑥ |
C.③②⑥④⑤① |
D.③⑥④⑤②①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
|
B.班主任要张烨负责出一期庆祝国庆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张烨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
|
C.李弢解这道数学题的方法很有新意,可是他很不自信,一次又一次找老师确认,老师不胜其烦。 |
|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腐败总有蛛丝马迹。李启红案给人以启发,要查处贪官,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看看他们的身边人在干些什么,由此肯定会看出点儿端倪。一般来说,贪官周围总会密集着一帮子诸如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这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贪官置之度外,铤而走险,把一个个身边人大胆“用”了起来。像李启红这样,“夫妻腐败”、“家族腐败”、“秘书腐败”等酿成的“窝案”很可怕,也很危险.
|
A.蛛丝马迹 |
B.端倪 |
C.沆瀣一气 |
D.置之度外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伺机/伺候 丰稔/色厉内荏 差可告慰/鬼使神差 |
|
B.储存/贮藏 勾当/勾心斗角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
|
C.羞赧/赦免 翘楚/翘首以待 挑拨离间/间不容发 |
|
D.船舷/漩涡 蹊跷/独辟蹊径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