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世以是高之          高:崇敬

B.御史遂将云去          将:带领

C.以旌直臣              旌: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做官

2.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1.B(将:拉,拽。) 2.C(①表现朱云勇猛;⑤表现朱云率直、倔强;⑥表现朱云不拘礼法。) 3.D(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但是”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也错误。) 4.(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得分点:“匡、亡、尸位素餐”各1分,大意2分) (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得分点:“使、是、容”各1分,大意2分) 【解析】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一说是: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的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一头倒霉的毛驴不小心掉进村边一个深深的枯井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并且每天还不断有人往井里倒垃圾。开始,毛驴抱怨自己倒霉,死也不能死得舒服点。可是有一天,它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每天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并从垃圾中找东西吃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命运与这头驴的遭遇相似,虽然有太多的不如意,但同样能把“垃圾”踩到脚下。人生没有失败,不过从头再来。
请以“态度与命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10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分)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昔于公断无私狱:监狱

C.卿钥置何处恒:长久

D.高门以待封辟: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②言毕,令笞杀之
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④沙门乃真盗耳
⑤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⑥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3分)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共20分)
木 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经过初试、复试,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终试二比一淘汰。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应试者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走进试场,①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他抬起头,看见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流泪红烛。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小说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筒,这样描写有什么特点?描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2.小说中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小说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杉”的用意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4.大师在朱丹请求更换曲目后,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请朱丹青回去,但后来竟然又录取了他。探究这样写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