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民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香溪,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长安帝都的皇宫,黄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她有幸体会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昭君文化现象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提示和弘扬昭君文化的深刻和历史意义,充分发挥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包含和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作为和平使者与民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昭君深受百姓拥戴。呼和浩特一带有青冢多处被尊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长年受到群众的祭拜。史学家们说得好:“我们不必辨其真伪,只要看到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团结合作、追求完美、坚忍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了弘扬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从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连续举办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时至今日,此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对外影响。昭君文化属于呼和浩特,属于蒙古,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因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昭君文化包括了团结合作、追求完美、坚忍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 |
B.昭君文化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
C.老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可以看出她在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
D.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发挥着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
2.下列内容对“昭君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君出塞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 |
B.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内涵,体现在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方面。 |
C.昭君文化现象所揭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 |
D.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 |
3.下列论述不属于“昭君文化”的影响的一项是( )
A.王昭君一身汇聚了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昭君文化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
B.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
C.提出“弘扬昭君文化”课题,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D.“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人坐在镇外,一个陌生人问他:"镇里住的是怎么样的人?"
"你刚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样?"老人问。
"非常可爱,我在那里开心极了。他们和善、慷慨、乐于助人。"
"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老人说。
另外一个人走到老人跟前问他:"这个镇里住的是怎样的人?"
"你刚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样?"老人问。
"那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自私、刻薄、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别人。"
"恐怕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人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
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
B.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深负众望的人。 |
C.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罗曼·罗兰传
斯蒂芬·茨威格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构想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他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之后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1919年,罗曼·罗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的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15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尼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贝尔桂冠得主。20世纪后期是个愤世嫉俗的时代,它发现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流派十分地虚饰做作。
但无论如何,即使罗曼·罗兰的写作中有瑕疵,人们仍然会羡慕他理想主义的高贵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父亲和母亲对罗曼·罗兰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斗争精神和艺术感受力这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使得罗曼·罗兰身上呈现出许多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特征。 |
B.罗曼·罗兰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创作,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罗曼·罗兰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
C.为了重新激发英雄主义,为了表达对祖国的信仰,罗曼·罗兰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但由于舞台表演限制太多,罗曼·罗兰停止了剧本创作,转向人物传记的写作。 |
D.《约翰·克里斯朵夫》为罗曼·罗兰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与罗曼·罗兰有着相似的性格,因此,《约翰·克里斯朵夫》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 |
E.由于罗曼·罗兰在1915年出版的小册子《战斗之上》中呼吁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法国评论家们认为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不符实。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罗曼·罗兰"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二分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3)尽管罗曼·罗兰的作品如《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法国评论家在内的一些人还是对罗曼·罗兰做出了很多负面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6分)
(4)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初期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天赋",有人认为是"家庭的影响",有人认为是"青年时代丰富的游学经历",有人认为是"对现实的关注与热情",有认为是"对人类和平的捍卫",有人认为是"理想主义"。请从以上说法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原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_____________。(《论语》)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