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3)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其声呜呜然,                  ,               。(苏轼《赤壁赋》)

 

赢得生前身后名/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说,中国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服,适合人的身体,让人能真正融入大自然。既然好的东西都那么慢,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一些呢?

    记者:可有些人会觉得,我如果非常忙碌,做更多的事,把黑夜也利用起来,是在增加生命的长度;这个也尝试,那个也尝试,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这不好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2分)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其貌,忻慕笑抃,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1分)

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               (3分)

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              。(2分)

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7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影乃益瘦(    )            (2)再进,生为之饱(    )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谢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尚何芋是甘乎?

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和相关材料。(8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本诗作于诗人当年随武则天离开洛阳回西京期间。

    [注释]京中:指西京长安。  秦:指长安。  上林苑:这里借指长安园林。

    细柳:古地名,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

    南桥、西第:皆指洛阳园林。    洛城:指洛阳。

1.杜审言是唐朝诗人____的祖父。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2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诗的首联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扣住题目“京中”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愁思看春不当春”一句,巧用重字,使作品气韵回环,节奏和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居他乡,哀春伤怀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大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之感。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作者一反前两联孤独伤感之情,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

3.一个“徒”字和和一个“漫”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煎6空评分)(6分)

(1)君子固穷,              。(《<论语>七则》)

(2)世胄蹑高位,                  。(左思《咏史》)

(3)             ,迷花倚石忽已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6)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7)             ,黄花地,            ,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

(8)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