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
诗人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请从“雁”这一意象入手,对诗歌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去:离开 |
B.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迁:调任 |
C.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表:表彰 |
D.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细:小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②非一士之略 |
C.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
D.①盖以信、靖而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
B.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
C.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
D.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3分)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充满无奈。它需要诚信作为基石,需要法律作为准绳,需要责任作为道义,需要乐观作为态度,需要……
面对如此绚烂多姿的生活,你有哪些经历和感受呢?请以“生活需要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重庆晚报》14日报道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此言论一出引发了社会上对“三好学生”这个在中国中小学实行数十年的评奖关注和争论。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内容。(3分)
(2)对顾明远的呼吁,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第十二届花博会于2010年11月19日在漳州花博园盛大开幕了,参展的花卉品种繁多,前来选购的顾客也 。花博会秉承“花开两岸,合作双赢”的办会宗旨,不仅有效地提升漳州乃至福建的农业现代化,也将极大地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
(1)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2分)
答: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