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任何传承物在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述家。

2.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3.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4分)

4.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4分)

 

1.A B(A.无中生有。第一段中说“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并没有说诠释学“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B.张冠李戴。应为“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2.C(将必要条件偷换为充分条件。原文中,“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是“诠释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则变成了充分条件。) 3.①语境具有无限性、不可复原性,语义具有不可解性。②解释者有主观性。③被注释对象(传承物)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具有新的意义。 [答对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答题范围在第二、三段。] 4.①要区分权威性解释是否合理。②被大家认可的 见解不一定是合理的,被政权认可的见解也不一定是合理的。[每点2分。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张士诚寇严州      寇:侵犯     

B.薄上都            薄:迫近

C.天雨雪            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        雅:非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3.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 (3分)(   )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D.(文忠)以二营委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5.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文 忠 器 量 沉 宏 人 莫 测 其 际 临 阵 踔 厉 风 发 遇 大敌益 壮 颇 好 学问 通 晓 经 义 为 诗 歌 雄 骏 可 观 初 太 祖 定 应 天 以 军 兴 不 给 增 民 田 租 文忠请 之 得 减 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       B.⑤③④①⑥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④⑥②③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艘大型专业医院船866岱山岛号日前已交付使用,该船的使用结束了中国海军没有大型制式医院船的历史。

B.昨天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科学城举行了《关于建立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议定书》仪式。

C.《麻雀变王妃》是一部浪漫轻喜剧,无论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都是“灰姑娘嫁白马王子”的古老爱情模式的发展而已。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