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1.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2.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3.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4分)

4.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4分)

 

1.B、D(B项“张冠李戴”,第3段是说“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D项“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错,原文并未作出此判断。) 2.D(根据第2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就不难做出判断。) 3.(1)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2分)(2)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的产生了大众化效应。(2分)(不要拘泥于答案,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4.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1)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2)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3)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4)新诗与朗诵与音乐的脱节难以传播;(5)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答对3点给2分,答对5点给4分;如果照抄原文内容酌情扣分。不要拘泥于答案,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4)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剑与傅岩叟①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①傅岩叟:稼轩友人。

1.诗中描写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死灰独不复然乎        唯独

B.居无何                不久

C.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大抵,大概

D.县其头马邑城          悬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

②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B.①甲因肉袒谢

②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C.①聂翁壹乃还

②乃引兵还

D.①示单于使者为信

②几为汉所卖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分别表现韩安国“多大略”和“忠厚”的一项是(3分)

(   )

A.①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②卒善遇之。

B.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②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①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

②示单于使者为信。

D.①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

②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后,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

B.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遭到蒙县的狱吏田甲的侮辱。过了不久,韩安国被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害怕韩安国报复就弃官逃跑了,最后韩安国以灭其宗族相威胁才使他当面认罪了。

C.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以“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的比喻强调远击匈奴对汉朝是不利的,于是皇上采纳了他与匈奴和亲的建议。

D.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到匈奴做间谍,取得信任后约单于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汉王朝则由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准备伏击,但最终被单于识破。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译文:                                          

②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

译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灾难性的历史从来就有两个含义,即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                           。只有在灾难的句号化为一片良药时,我们才有权力说灾难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①活着的历史则贻害犹存

②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

③活着的历史属于现实

④死去的历史徒具残骸而不能复生

⑤但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

⑥死去的历史才是一种终结

A.④①③⑥⑤②          B.①④③⑥⑤②

C.④①⑥③②⑤          D.①④⑥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打击违法网站的决心决不动摇,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宣布,一批群众举报违法网站遭查。

B.在电影的结尾,冯导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的来了一句:21世纪什么最可贵——和谐!从而显示出他坚定不移的走主流路线,也标榜出其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

C.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D.把现实中破败凋敝的骑楼搬到世博会上去做广东馆的主要造型创意,就是由于先进的广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臣服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