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显示,因日本核辐射危机而引发的中国不少地区抢购食盐的风波已经平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各地已经没有排队购盐现象,广州、郑州、上海等少数城市的销售网点甚至出现顾客要求退盐的现象。
“抢盐风”退了,“退盐族”来了,真让人一“盐”难尽。针对这种现象,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不该退,要让这些盲从者买个教训;也有人认为该退,因为这些抢购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某学生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60字。(4分)
⑴4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训练。
⑵5月21日:下午第二节在教室睡觉,语文老师在课上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演讲作品。
⑶6月15日:在县运会上创造一百米和跳高两项县纪录。
⑷7月10日:在高中期末统考中作弊。
答:
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诗扩展成不少于60字的一段话。(5分)
答:
默写下列名句(6分)
(1)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万类霜天竞自由。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4)劝君莫惜金缕衣, 。 ,莫待无花空折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宋]方 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18分)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2.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4分)
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