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中国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中国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

中国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中国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上天的信息,此之谓“天性”。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动物也不例外。

    中国人于动物中特喜羊。汉字中带有“羊”部的都具美善意,如此“美”“善”二字,还有“群”“祥”“义”(繁体为“義”)“养”等。羊天性善良,中国人最为钟情。也可说中国人天性最为善良。论功用,牛比羊有用得多,但中国传统并不十分重视牛,因牛仅供人使用,其本身并无明显的个性。中国人喜群性,羊性善群,所以中国人喜欢;但中国人同样十分重视个性,毫无个性、一味从众的人同样为中国人所不齿,中国人鄙之曰“乡愿”。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家畜中,最具个性的为马,其次为犬,皆为中国人所喜爱。中国成语有“龙马精神”,是一好词;义犬的故事,屡见不鲜。马有骏驽之分,闻有千里马,不闻有千里牛。马极具个性,故同样深为中国人所爱。近人屡讥讽中国人“无个性”,其实错了。中国人最看重个性,但不是自私自利的哗众取宠。中国人的个性着重在德行方面,期望个人为德日进,最好能为世之师表。这种个性不仅于个人有益,更大有益于整体人生。

    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龙可谓中国人的象征。但中国人同时又极尊崇龟,此点殊为现代人所不解。中国人好让不好争,龟与世无争,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相同;中国人希望人皆作普通人,不突出于人群之外,龟随处可见,正合中庸之道;中国人希望个人长寿,更看重家族、民族的寿命,龟寿龄极长,正符象征。龟平时退藏不争,但龟甲在占卜时极为重要,必供奉于宗庙,此正见“进退出处”“荣辱现隐”的中国传统精神。中国人以龟与龙、凤、麟同列,用心深长。

    万物之性皆来自天,人性亦同样来自于天,所以人性与万物之性相通。观其人平时性之所好,就可见其人之天性与命运。印度人尊崇牛,奉为神物,正与印度人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相称。西方人多爱鹰,取其矫健凶狠,国徽国旗上屡见不鲜,所以西方人认为此世界同样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当今世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争斗不息,也许是好“鹰”之过?

1.下列表述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牛羊,因为牛羊都非常有用,而且性善喜群。

    B. 中国人对“个性”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不强调哗众取宠。

    C. 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其中龟更是因为天性的缘故被尊崇。

    D.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喜欢的动物上不同,也反映出东方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2.分条写出本文中中国人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都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的精神。(4分)

 

1.(3分)A  没有牛。 2.(4分)①中国人喜欢羊,因为提倡群性、善良  ②中国人喜欢马和犬,因为提倡个性  ③中国人推崇龟,因为崇尚长寿  ④中国人推崇龟,还提倡好让不好争,“进退出处”“荣辱现隐”的中国传统精神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5分)

水槛遣心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水槛遣心: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水槛,诗人居所草堂的水亭之槛,专供垂钓、眺望。

    ②赊:远。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写草堂环境特征:远离城郭,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能够极目远眺。

    B. 颔联写诗人凭槛眺望所见,“澄江”句是对远景的描绘,“幽树”句是对近景的描绘。

    C. 尾联呼应首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草堂的闲适幽静。

    D. 此诗以“水槛”为中心意象展开描写,句句是景物呈现,句句又蕴含“遣心”之意。

    ②颈联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句,试赏析两句中动词的妙处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感情。(3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5分)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③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④锲而不舍,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渲《过秦论》)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查看答案

意识到人生有限、生命短暂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赤壁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喟叹,《兰亭集序》中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悟。请“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少于100字)(5分)

 

查看答案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去    B. 倚歌而和之      和:同声相应,唱和

    C. 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D. 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6ec8aac122bd4f6e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C.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D.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并不消沉,所以昂扬奋发、积极进取成为本文的感情主调,这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开阔的思想,豪迈的胸襟,洒脱的气度。

    B.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C. 作者以赤壁之游为依托,将理论的反复申述与感情的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了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

    D. 本文是一篇用文赋这种形成于宋代的赋体写成的游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律赋在声律字句方面的限制,具有了散文伸缩自如、挥写自由的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