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靠妙悟作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关捩,不能总是给人一个浑浊。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1.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研究诗歌艺术的方法的一项是

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

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

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
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
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D.本文是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和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诗歌艺术分析的过程的。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短短的十四字内就包含了两个意象,
抒发了诗人心怀天下,豪情满怀的情感,意蕴丰富。

B.“空山新雨后”,一个“空”字,表面写雨后山野的幽静宁谧,但如果从广
阔的文化背景上考虑,我们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虚室有余闲”。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体指什么情,很难说清楚,但人
们能以妙悟作出审美判断。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该句可以看成是诗歌语言的变形。

 

1.D 2.B 3.A 【解析】 1.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 2.注意原文“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3.应是韶光易逝,乡愁不断,壮志难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请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A.①拂②落③横④一

B.①吹②上③圆④几

C.①傍②依③到④一

D.①有②袭③依④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出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缺少。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压力呢?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                   ;居庙堂之高则有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如梦令》)        

4.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查看答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旨。(2分) 

梦想与理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意义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小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答:                                                                  。

 

查看答案

阅读(二)回答下列各题。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

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1.根据文意,给该篇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3.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

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