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3分)

 

 

 

 

2.“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3分)

 

 

 

 

3.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4分)                     

 

 

 

4.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1.素洁、岑寂、冷峻、萧疏、枯黄、实在 2.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分)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1分) 3.运用比喻、对比等表达技巧。(2分)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1分)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分) 4.内容上,它叙说了一个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是前三段内容的延伸和深化。(2分)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本段中的灯火与上文中的灯盏相呼应,又引出下文中文人对乡村秋日生活的热爱与留恋。(1分) 5.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解析】 1.写3个即可,3分。 2.略 3.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 4.略 5.每点2分,共6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对《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神父和理发师为了医治他们朋友的病,烧掉了大部分的骑士小说,并把书房砌上砖堵死,以铲除病根。还借口说,是魔术师把他的书房连带所有的书一起摄走了。堂吉诃德相信了他们的话,以后安安静静在家呆了十五天。

    B.在一个林子里,一个牧童被绑在树上。主人责怪他丢了羊,正在用皮带狠命地抽他。堂吉诃德搭救了牧童,得知主人是有意想赖掉工钱。于是恐吓那富农一番。然后,他扬长而去。等堂吉诃德走远后,孩子遭受了更加严重的责罚。

    C.堂吉诃德参加了富翁卡麻丘和美人季德丽亚的婚礼。不料季德丽亚和意中人穷人巴西琉同谋,在婚礼上演出了一场假死之剧。堂吉诃德坚决支持这对情人配成对。富翁虽然耿耿于怀,却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

    D.堂吉诃德和桑丘走进一座深山。夜晚在寄宿处过夜时,桑丘的马被强盗胚子巴萨蒙泰偷去。堂吉诃德为了补偿桑丘的损失,答应给桑丘一张交换自家四只驴的票据。桑丘拿着这张票据返乡,如愿以偿地从女管家那里得到了兑现。

    E.堂吉诃德看傀儡戏看到人戏不分。拔剑跳上戏台来锄强扶弱,结果把一座戏台全打塌了,傀儡的道具差不多全毁了。这番错误虽然不是存心作恶,堂吉诃德还是认错赔钱。傀儡戏的风波才算平息。

2.为了终止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涯,参孙学士是怎样计划的?(5分)

 

 

 

 

3.赵伯韬得知吴荪甫他们在做多头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吴荪甫一方又如何应对?(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赴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答: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②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        ,诗中的“      ”字可以看成是全诗的“诗眼”。(2分)

   (2)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请结合全诗,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6分)      答: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5分)

   (1)比诸侯之列        

   (2)持千金之资币物        

   (3)籍吏民,封府库        

   (4)引赵使者蔺相如        

   (5)秦王不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1.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                  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4分)   

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5分) 

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