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为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为儒。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祖母卒,昼夜哀号,不食数日,乡里为之感动。

始,闻邑人杨悫教授生徒,日过其学舍,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杨悫者,虞城人。力学勤志,不求闻达。不终岁毕诵《五经》,悫即妻以女弟。自是弥益勤励读书,累年不解带。时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见混一,遂以 “同文”为名字。悫尝勉之仕,同文曰:“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悫依将军赵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为葬三世数丧。直复厚加礼待,为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

同文纯质尚信义,人有丧者力拯济之,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由是深为乡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颇有知人鉴,所与游皆一时名士。乐闻人善,未尝言人短。生平不至京师。长子维任随州书记,迎同文就养,卒于汉东,年七十三。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尝因使至郡,一见相善,多与酬唱。

二子维、纶。维,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为曹王府翊善,累官职方郎中,致仕,卒,年八十一。纶自有传。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即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诏赐额为本府书院,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举之。(选自《宋史•列传二一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且思见混一           混一:统一     

    B.悫尝勉之仕       仕:官职

    C.同文纯质尚信义       尚:崇尚       

    D.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 周:救济

2.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戚同文“尚信义”的一组是(3分)   (    )

  ①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  ②即为葬三世数丧

    ③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④生平不至京师

    ⑤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  ⑥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戚同文是宋州楚丘人,家里世代为儒生。他幼年时便成了孤儿,祖母把他带到自己的娘家抚养,同文对待祖母特别讲孝道。祖母去世,他日夜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很受感动。

    B.戚同文生活在后晋末年丧乱时代,他无意做官,只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于是他便用“同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妻兄曾勉励他出仕,同文拒绝了。

    C.戚同文为人正直淳朴,崇尚信义,学识出众,经他指点学问的人有很多考中了功名。他的旧居附近后来建成了本府书院。

    D.戚同文喜好作诗,官员杨徽之曾经在京城与同文一见如故,与他多有唱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3分)   

译:                           

   (2)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3分)     

译:                           

 

1.B 2.C 3.D 4. (1)随后立即能够背诵,每天背诵一卷,杨悫感到惊异就把同文留下来(学习)。 (2)(乡里)有不遵守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种道德)的人,同文一定以善道去劝说。 【解析】略 【参考译文】     戚同文,字同文,是宋州楚丘人,世代为儒生。他幼年失去父母,祖母把他带到娘家养育,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祖母去世,他日夜悲哀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     开始时,戚同文听说同县人杨悫教授学生门徒,有一天去拜访他的学舍,于是被传授《礼记》,同文随后立即能够背诵,每天背诵一卷,杨悫感到惊异就把他留下来学习。杨悫是虞城人,学习勤勉,志向坚定,不求名声显达。不到一年同文就将《五经》背诵完毕,杨悫把妹妹嫁给他为妻。从此同文更加勤奋读书,多年毫不懈怠。当时后晋末年丧乱,他拒绝做官,却希望统一,于是就用“同文”给自己取字。杨悫曾勉励他出仕,同文说:“先生不做官,同文我也不做官。”杨悫依附赵直家,后来他染病不起,将家事托付同文,同文便替他安葬三代数人。赵直对同文厚加礼待,为他修筑屋舍聚集门徒,请教的人不远千里而到。向他请教的人中考取功名的有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都做了很高职位的官。     戚同文纯正质直崇尚信义,人家有丧事他都尽力拯救接济,宗族乡里贫困的人也予以周济,冬月时,多次脱下自己的棉衣给贫寒的人。他不积聚钱财,不营建住房,有人劝他,他总是说:“人生应把行义看得贵重,哪里用得着积财买房!”由于这样,他深为乡里推崇敬佩。(乡里)有不遵守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种道德的人,同文一定用善道去劝说。他很有知人之明,与他交游的人都是当时名士。他喜欢听人家的好处,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他一生没有到过京城。长子戚维任随州书记,迎接同文去奉养,同文去世于汉东,享年七十三岁。同文喜好作诗,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曾经因为出使到达该郡,一见同文就相互友好,和他有很多诗文相互赠答。     戚同文有两个儿子戚维、戚纶。戚维在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担任曹王府翊善,屡次升官最后做到职方郎中,后退休,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戚纶自己有自传留下来。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在靠近戚同文旧居旁边造了一百多所房子,聚集了几千卷书,邀请读书人讲习学问,风气很为盛行。皇帝下诏赐这个地方为本府书院,命戚纶的儿子奉礼郎戚舜宾主管书院,任命曹诚做府助教,委托本府官员提拔推举他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2)浔阳江头夜送客,           。(《琵琶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在一场欧洲篮球锦标赛中,保加利亚队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根据小组赛各队的胜负和得分情况,保加利亚队必须净胜捷克7分才能出线。比赛开始后,两队旗鼓相当,拼得你死我活,当比赛还剩下5秒种即将结束的时候,保加利亚队领先2分。但是,他们必须还要赢下5分。

  稍有篮球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用最短的时间投进3分,而对手还有一次控制球权的机会,消耗掉剩余几秒简直易如反掌。这时,保加利亚队的主教练行使自己的最后权利,果断请求暂停。教练只是简单地向球员交代了两句,比赛继续开始。两位保加利亚队员从底线开球后,然后将球带向中场。捷克队员已无心恋战,全部退回到自己的半场,唯一想做的就是在防守中消耗掉转瞬即逝的5秒。这时,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带球的保加利亚队员突然转身,大步飞奔,纵身一跳,将球狠狠地扣进了自家的篮筐!在一片惊呼声中,哨声响起,双方战成平分。到底发生了什么?保加利亚人疯了吗?观众议论纷纷。直到加时赛开打的时候,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保加利亚人利用反常规的做法,赢得了加赛5分钟的宝贵时间。接下来,保加利亚队势不可挡,连连得分。捷克队呢,队员似乎仍然没有从刚才那奇特的一幕中清醒过来,士气低迷,毫无斗志,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结果,保加利亚队一举超出对手7分,顺利出线。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工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狼             性

尹全生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

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一张处方,说近年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狼心一个!”

“狼心?”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一脸憔悴的侄子说:“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不过,狼心难得啊。”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的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把不住自己舌头了。“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忍不住又问:“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真是怪事——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微型小说选刊》)

1.指出下列对作品内容赏析错误的两项 (   )(     )(5分)

A.米兰·昆德拉把小说家分为三类:叙述式,描写式,思考故事式。尹全生的这篇小说,属于描写式,这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入胜,做到小说和故事有机结合,让读者在着迷中获取愉悦和思想。

B.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狼很相近。“狼心”这味药下得好,的确是给各种欲火旺盛的人的一味良药。小说中陶医生说:“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这句话可谓点睛之笔,可见作者对小说特性把握准确。

C.这篇小说就像激光束,能很准地直射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披露社会的死角,让主人公的灵魂受到了振颤,对某些人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也使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从而校正自己人生的方向。

D.“利令智昏”是当人性被物欲所消释取代,疯狂地鲸吞原不属于自己的猎物,甚至达到贪婪忘我“境界”而成狼性。作者充分捕捉到狼性在特定情境中的充分暴露,意在表明人要比狼聪明和精警得多。

E.本文正如作者说的那样“从小我角度认识事物只能是鸡零狗碎,虽洋洋万言不能称其大。如果从大我即一个社会阶层或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视角去发现挖掘揭示社会复杂生活的境遇再小也是大。”

2.本文写的是“狼性”,却在文中三次提到谈论药的处方的情节,请联系内容说说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答:                                                                             

                                                                                 

                                                                                  

                                                                                   

3.打狼是帮助病人作药引子的重要过程,为什么打死狼后“没有去拖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载,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1.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