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等等综合因素。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仍然会存在的。我们既要努力去消灭它,又要正视它,从全局上去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选自《社会科学》期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禁止刑讯逼供有完整而系统的规定,基层司法工作者却对这些规定执行不力,导致了刑讯逼供的泛滥。

B.我们不否认刑讯逼供在侦查工作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C.刑讯逼供的出现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也跟我国现实司法状况紧密相关,所以,让刑讯逼供在我国现阶段消失,还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D.政府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切合乎法律的手段来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我国公安机关已不再用作有效证据。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审讯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公正的态度。

C.犯罪嫌疑人如果拒不交代案情,司法部门在掌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间断轮番审问等方式攻破其心理防线,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

D.要想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各司法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应取消破案率等制度性规定,部门领导也不应特别强调限期破案之类的口号。

3.近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推出了《关于辩护律师旁听讯问办法(试行)》。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可请求其辩护律师旁听。结合原文内容及我国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实施这一举措的看法。(6分)

 

1.A(“完整而系统的规定”有违原文“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2.D(A、“不再用作有效证据”有误,原文提到“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排除规则。”  B、“较好地体现了审讯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公正的态度”有误,原文提到“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这是导致刑讯逼供泛滥的重要原因。C、有违原文提到的“文逼”相关内容。) 3.一、律师在场,本质上是公民权利的延伸,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遭受刑讯逼供导致冤案的产生,有效地保护了公民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二、律师的在场,实际上是对司法工作者的监督,改变有口供就能定案的观念,迫使司法工作者将侦查的重点转移到物证上来,能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北京市检查院第二分院的做好值得肯定和推广。三、我国目前侦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司法工作者法律意识不够强的现状,让“律师的在场”在我国推行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相关部门和司法工作者仍需付出长期的努力。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5分 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3分)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分)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有些书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细读,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应当全读、勤读、用心地读。                                  ,              。经典著作只有勤读、用心地读,才能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①精读主要是解决“专”的问题

②这几种读书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浏览、泛读和精读

③适用于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但无需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④自然,前面所说的经典著作就是需要精读的书

⑤适用于能够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⑥浏览、泛读主要是解决“博”的问题

A.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①⑤⑥③④

C.①⑤⑥③④②        D.④⑥③①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百度是否是中国血统,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争议从未间断。近日,随着数篇稿件的刊登,百度的身世再次成为读者们关注的焦点。

B.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

C.一些“80后”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长与外国人对话,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D.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长沙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