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一种自由的先锋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一种自由的先锋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先锋作家孤独而又执著的探索,文学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种格局。我们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出当今这样丰富复杂、多元共存的审美格局,并产生了一些足以经受历史检阅的经典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无数先锋作家在不断反叛传统的过程中进行艰辛探索的结果,也正是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被怀疑、忽略甚至被否定的结果。他们顽强地坚守着文学作为自我内心真实表达的需要,冲破一个又一个被视为艺术铁律的传统规范,在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的过程中,成功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尤奈斯库说:“所谓先锋派,就是自由。”

是的,先锋就是自由,就是逃避圭臬。但是,这种自由又决非为所欲为。它不能逃离写作作为人类精神显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能逃离文学对人类生命本质及其存在真相的探索目标,更不能逃离以语言的方式重构某种审美理想。先锋文学的自由,是一种创作主体精神上的自由,是在审美形式选择上的自由,是一种怀疑与反抗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实现,是基于先锋作家必须拥有足够的精神秉赋以及强劲的探索能力,必须拥有超常的审美预见力以及怀疑与反叛的勇气。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的天质是反专制主义的,“小说作为建立在人类事物的相对和模糊性之上的世界的样板,与专制的天地是不相容的。这一不相容性比起一个不同政见者与一个官僚、一个人权斗士与一个行刑者之间的区别还要深,因为它不仅是政治或道德的,而且也是本体论的。这就是说,建立在唯一真理之上的世界,与小说的模糊与相对的世界两者由完全不同的说话方式构成。专制的真理排除相对性、怀疑、疑问,因而它永远不能与我所称为小说的精神相苟同”。

为内心的自由而写作,为反抗一切制约着人类生命真实秉性的枷锁而写作,这是先锋作家的重要目标。先锋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叛逆性、独创性、非大众性、不可重复性以及动态性,在本质上都是源于这种创作主体个性自由的表达。

    然而,审度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小说,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已经挣脱了传统叙事圭臬的强力制约,但是先锋作家对自由的获取却并不彻底,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及其文化思潮,又以各种形态形成了许多新的潜在的制约。它不仅导致先锋作家群体的急剧萎缩和探索热情的大幅回落,还使得先锋小说内部也不断地呈现出各种新的、反复迂回式的重组与整合,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先锋小说自此已开始全面步入低潮,甚至是“先锋的终结”。 实质上,在这种迂回式整合的背后,许多直接影响先锋小说(其实包括所有先锋文学)发展的重要障碍已经渐渐地暴露出来,而这些障碍,似乎还没有引起先锋作家们的广泛警惕。

(选自洪治纲的《先锋:自由的迷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    )

    A.文学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共存的格局,就是一代又一代先锋作家孤独执着探索的结果。

    B.由于先锋派作家充满反叛性,他们往往会被怀疑、忽略甚至被否定,他们的创作往往充满艰辛与坎坷。

    C.“所谓先锋派,就是自由”,是说先锋派敢于冲破一切传统规范,达到身心的自由。

    D.为内心的自由而写作,成功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是先锋作家的重要目标。

2.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文学的发展有哪些障碍?请分条陈述。(5分)

 

1.B 2.①先锋作家对自由的获取不彻底。(或并没有真正达到创作主体精神上的自由) ②社会现实及其文化思潮又以各种形态形成了许多新的潜在的制约。 ③先锋作家群体的急剧萎缩和探索热情的大幅回落。 ④先锋小说内部也不断地呈现出各种新的、反复迂回式的重组与整合。 ⑤中国的先锋小说已开始全面步入低潮。 ⑥许多直接影响先锋小说发展的重要障碍已经渐渐地暴露出来,但似乎还没有引起先锋作家们的广泛警惕。 【解析】 1.A项,‘是’一词太绝对,有各派作家的努力。C项,不是一切传统规范,而是被视为艺术铁律的传统规范。D项,逻辑关系不对,为内心的自由写作,是先锋派作家重要的目标。成功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是先锋派作家的贡献。 2.①②各1分,③—⑥答出3条即可3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已经覆灭。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设置,写出了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

    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衰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D.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

    ⑵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苏轼《定风波》)

    ③乍暖还寒时候,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④只合把清浊分辨,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关汉卿《窦娥冤》)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商旅不行,                     ,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用斜线 ( / )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周 主 下 令 索 曲 杖 吏 求 之 数 日 不 能 得 周 主 私 使 人 求 之 不 移 日 而 得 之 乃 谓 吏 曰 吾 知 吏 不 事 事 也 曲 杖 甚 易 也 而 吏 不 能 得 我 令 人 求 之 不 移 日 而 得 之 岂 可 谓 忠 哉 吏 乃 皆 悚 惧 其 所 以 君 为 神 明。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                   爱:怜惜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故加之而不怒           油然而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其谁全之           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此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

5.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的体裁分别是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它们的编著者分别是司马迁、司马光、刘向。

    B.清代蒲松龄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聊斋志异》,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

    C.《少年维特的烦恼》《约翰·克里斯朵夫》《警察与赞美诗》,分别是德国诗人歌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

    D.以“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著称于世的川端康成,因《雪国》《千鹤》《古都》三部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