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6分)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6分)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来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口口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口口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同后,会尽可能避免进人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人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因为  所以       B.即使  然而    C.尽管  但是       D.既然  那么

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                   (2分)

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    )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5.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字)(4分)

 

1. 开发 2.C 3.人类进入荒原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4.D 5.B 6.可以有限度地利用。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利用包括荒原在内的一切资源,但应该有限度,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或:要绝对保持原状。因为迄今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而荒原的魅力又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上正反简评均可,理由1分,文中信息2分,语言1分。) 【解析】 1.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记者柴静采访周云蓬的摘要”,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采访对象介绍:周云蓬,1970年生于辽宁,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献艺,出版诗集和民谣专辑。
柴静:你9岁彻底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垮了你?
周云蓬: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的太早,它扑了个空。你是不是以为我活得很沉重?其实,能看见或不能看见,那是每个人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关、专为我开的独一无二的门。
柴静:你是不是用流浪考验自己的意志,证明你的“身残志坚”?
周云蓬:这种考验有意义么?为什么人们都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身残志坚?我很怕被这样“类型化”。我喜欢走,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我活在路上,民谣在路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8分)
⑴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予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                 )  
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
③加以老母系保宫         (                 )
④自分已死久矣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羝乳乃得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何久自苦如此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②今者项者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E.①且陛下春秋高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根据文意,概述李陵劝降苏武的几点理由。(3分)
                                                                              
                                                                              
5.文章在叙述卫律劝降失败后,为何还详写李陵劝降苏武的片断?(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8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本诗与《                     》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2.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3.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查看答案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          __。(柳永《雨霖铃》)
(2)___         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3)人有悲欢离合,__           __ 。(苏轼《水调歌头》)
(4) __           __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5)复行数十步,__           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__           __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7)此情无计可消除,__           __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 __           __ ,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