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题。(16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

阅读下文,完成题。(16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⑵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⑶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⑷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⑸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⑹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⑺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⑻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于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⑶段中“骆驼祥子们”指代
                                                                       (2分)
2.第⑷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                                          
                                                                       (3分)
3.第⑸段中“与时俱进”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2分)
                                                                              
                                                                              
4.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5.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歧性格”的多重因素。(5分)
                                                                              
                                                                              
                                                                              

 

1.(2分)老舍  市民阶层(或“大众”) 2.(3分)为更好地区别“京派”与“海派”文化,照应上文;在对比中更明晰地解说“海派文化”包容改造各种亚文化,形成“没有特点”的地域特色。 3.(2分)一是表强调,肯定上海能抓住时机求变求新谋发展;二是表轻微的否定,只顾与时“接轨”使上海文化流质易变,定力不足。(两个要点各1分) 4.(4分)C  D 5.(5分)独特的城市发展中各种相互对立、冲突和渗透的元素;江南文化中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包容并改造各种亚文化并逐渐趋同;在城市发展中求变求新;中国传绕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的淘洗。(五个要点各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做个简单的实验:一只手正常握住沙子,另一只手用力握紧沙子。摊开双手,没有用力握沙的那只手剩下的沙子比较多。这就是握沙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5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
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
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
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
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①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②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2分)
                                               。
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

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4分)
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20分)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龙德③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钞《春秋》,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④
【注】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国。荆渚,即荆州。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③龙德:梁末帝年号。④贻:留传;遗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某事梁祖(       )
(2)且游猎旬日不回(       )  
(3)既自阙回(       )
(4)宜乎贻厥子孙!(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情何以堪

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沛公居山东时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谓其门客梁震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学而不可以已 
C可为子孙之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乃筑西面罗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5.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2分)
                                                                       
6.从高季昌的话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列各题。(8分)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荫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 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辛夷花。
1.诗人陆游字       ,是宋朝诗人,梁启超誉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1分)  
2.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   ”字。(1分)
3.尾联隐含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3分)
4.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

B.颔联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等典型的初夏景物。

C.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之美景,显现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D.最后诗人叹息老之将至旧友情断,落寞无聊之感顿生。

 

查看答案

(1)          ,来者犹可追。(《论语》)
(2)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6)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7)          ,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8)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