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8分)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8分)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1.请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断”或“平”字的妙处。(4分)
2.尾联“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浓重,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2分)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被夜色吞没。这样写,又将诗人的乡愁推进了一层。(2分)(只鉴赏一个字即可) 2.“如何此时恨”是直抒胸臆,“噭噭夜猿鸣”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分)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尽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推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节)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
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婚,体性稍定冠:成年

B.明经求第,则人答策顾:拜访

C.当尔之时,亦士也快:豪爽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食物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的丑态的一组是(   )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鄙视腐化无能的南朝士族,认为那些没有学术的贵游子弟只会讲究华美服饰、排场器用,
一旦遭了乱离,将可能处境悲惨。

B.劝勉读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有学问才艺的人可以随处安身的
道理,条分缕析,有说服力。

C.本文的主旨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士、农、工、商等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平等
相待,做好自己的专业。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

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
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2分)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3分)
(2)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4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下列有关“墨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一样,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所以作者认为它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C.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
律。

D.墨家如果能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下的物质动机,或者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慰藉,把世

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就不会消亡。
2.下列对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尤其是西汉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处于一个极为
不利的历史环境中。

B.墨家要求信徒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其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
易为人接受。

C.墨家学派是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但又不像释道二教那样有出世倾向,这必然
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

D.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没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对那种没有坚定信

仰的信徒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影响很大的学说,在秦汉之后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和墨
家不同,没有自己的组织。

B.法家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并且在舆论上还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却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
庙堂政治。

C.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因而道家学说占据了民间社会
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D.佛教是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有遁世色彩,但另一

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以《归园田居》《饮酒》最为有名。

B.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血刃仇人,为躲避官府追查,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

C.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边城》《湘行散记》最具代表。

D.塞万提斯是16世纪西班牙著名作家,堂吉诃德就是他贡献给世界文坛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隶属东京电力的福岛县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事故,让日本人至今还没有走出“核恐慌”的阴影,断然拒绝电力公司的任何道歉和谢罪。

B.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台的限购令激起强烈反响,有评论认为,限购令阻碍了炒房通道,降低了炒房获利能力,因而破坏了本来“健康”的市场。

C.最近,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宣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超级抗药性的细菌,引发了南亚地区和英国等地的多起相关病例。

D.前不久,东亚投资论坛指出,各国应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大力研制与开发新能源,使人类尽快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困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成为最后加入世贸组织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除入世谈判一波三折外,还与俄国内在入世问题上态度摇摆有关,国内支持者和反对者阵营平分秋色。

B.面对全行业固网业务的颓势和移动业务的瘸腿,英国电信凭借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和扎实的执
行力,走出了日薄西山的困境。

C.武侠的没落已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尽管网络小说层出不穷,但大多滥竽充数,令人不忍
卒读,缺乏武侠小说必要的传统文化底蕴,却想要超越前辈,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D.道德水平的滑坡日益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频频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的缺

失;不过,能在这时发现问题,亡羊补牢,尚未太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