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

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6分)
3.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3分)
4.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5分)

 

1.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对土地由疏离到热爱的情感变化。(5分) 2.根西父亲: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根西: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漠视到热爱。(6分) 3.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3分) 4.“摇头”表明根西对父亲的倔强,劝说无效的无奈,“点头”则表明根西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无奈。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热爱(不屑)种田的心理。(5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根据其特点以动物之名名之,比如变色龙,指的是见风使舵的人;糊涂虫,指的是不明事理的人。下面的各种称呼指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每条答案不得超过8个字。(4分,任选两个作答)
(1)孺子牛                 (2)癞蛤蟆              
(3)应声虫                 (4)替罪羊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六王毕,四海楚人炬,可怜焦土

B.秦者秦也庖月更刀

C.无厚入有间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项王则起朝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D.听说博士村官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2011年夏天,意大利足球超级杯最终落户鸟巢,能够在现场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数球迷拍手称快

B.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片断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C.她茫然走在夜晚的街头,深秋的冷雨打透了单薄的衣服,她浑身发抖,噤若寒蝉,真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D.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引人深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