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屈原
2.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苏轼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蜀道难》李白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梅花绝句                             见 梅
陆游                               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3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
甲申,梦天帝赐之黄冠,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释】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招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孺子,来前客       揖拜

B.吾甚于郎君        羞愧

C.固,有司不可       推辞、拒绝

D.于是益都冯公首之     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愤之,坚苦持气节      益都诣先生曰

B.休担则取书读        著述仅传者

C.家世学行师表晋中    蔚州魏公乃其老病上闻

D.俄有负薪而归者       时征士中报罢年老者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清朝入主中原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但是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②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浪的扁担
王清铭
⑴总会在不经意间在城市某个偏僻角落碰见几把流浪的扁担。这座城市的年纪很大,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原先长庄稼的城郊农田被鲸吞,现在纷纷长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的灯红瓷白和震耳的轰鸣,让单调而宁静的农田自惭形秽,缩在越来越远的地方。
⑵这是一些失去土地和根基的扁担。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随意喊一个乳名,他们中间肯定有人应声而答,尽管我们不认识。但现在扁担们竖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飞驰的车辆和风驰电掣般的变化使他们手足无措,慌乱的眼神从攒动的人群扫过,如无处落脚的候鸟。他们低着头,手绞着衣角,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尽管他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⑶零星的,有人在扁担们面前站定,寥寥数语,然后伸出几个指头,就有一把或数把扁担尾随他们消失在高楼间,若即若离的。其他的扁担用羡慕的表情目送着,也极少说话。扁担是木讷的,他们只知道埋头干活。
⑷扁担的身份也是尴尬的。扎根乡村的时候是农民,进入城市,就什么也不是了。什么活都可以找他们干,扛水泥、运行李、搬家具,粗活重活,城里人细皮嫩肉干不了的,都找扁担。扁担的身份是临时的,因事而定,按力气取酬。唯一不变的是,汗水砸在地上,也是摔成八瓣。
⑸扁担的身份与汗臭味、烟草味连在一起,但你看到某个娇贵的城里人捂住同样娇贵的鼻子,往往是一把扁担走过来了。
⑹扁担现身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建筑工地,那里活多,挑砖头挑水泥挑他们也叫不出名字的装潢材料,挑起太阳挑落月亮,让城市明亮的霓虹灯将他们黝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孤单,像另一把瘦硬的扁担。
⑺更多的扁担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必须孤零零或旁逸斜出地站在街头,等活干。这些扁担过着不知饱暖的日子。渴了,到水龙头接一点冷水;饿了,往肚里填一些发硬的馒头;冷了,将发红的双手往袖管一拢,跺一跺脚,将寒气踩跑。热,是扁担们最不怯的,看他们古铜色的皮肤,黧黑的脸色,炎热的太阳也怯几分。
⑻扁担舍得下力气,干的活主人满意。但城市总是很吝啬,给他们很少的工钱。没活干的扁担必须四处流浪,或者往某个角落一撮,抬头看被城市切割得越来越细碎的天空。天空偶尔落下几只燕子,在电线杆上。城市的楼越来越高,乡下常见的麻雀来不了,只有那几只燕子替他们排解等待时的烦闷。
⑼天气热时或活干得太猛后,睡意会悄悄从心底爬出来,漫向他们的四肢,头一摆,手脚一耷拉,酣畅的鼾声就从他们翕张的鼻孔吐出,拍击满街的喧嚣音乐了。
⑽这绝对是奇特的人群。拿起扁担能扛最重的活,扁担一横,他们庞大的身躯就能倚着扁担酣睡。窄窄的扁担高高低低的搭在水泥花圃上,挑起一阵阵高高低低的鼾声。此刻城市离他们很远,灼热的阳光在他们额头拧出汗,他们浑然不觉,还在睡梦中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也许他们梦见了自己的庄稼?
⑾原先给他们遮阳的树渐渐将阴影拉远,镀亮了他们皱巴的衣服和身边安静躺卧着的铁镐铁锹麻绳。
⑿扁担们睡觉的时候耳朵关闭,心灵却是敞开的。一俟雇工的主人走近,他们一激灵就醒转了,抹一下嘴角溜出来的调皮唾沫,精神抖擞地跟随主人的手势消隐在高楼间。
⒀深夜扁担还在城市流浪。城市安静下来的时候,扁担拖着自己的影子踩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家在城市的脚跟,他们的房屋一例的矮小。扁担吃一碗妻子留下的冷饭后倒头便睡,睡前还记得给闹钟上紧发条。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得先唤醒在城里念书的孩子。
(选自《散文百家》)
1.联系全文,试解释文章标题“流浪的扁担”的含义,并简要分析以此为题的表达效果。(4分)
2.请结合文本语境,试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3.试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谈两点你对改善“流浪的扁担”的生活状况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连日来,朝鲜民众纷纷前往锦绣山纪念宫瞻仰金正日的遗体,平壤街头也有大批的市民进行哀悼活动,许多人放声大哭,其中老人、妇女和军人的情绪最为激动。

B.2011年10月24日,在全球发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史蒂夫·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乔布斯的那份感悟与激情、真诚与不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C.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关于据称很快会出台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的表态,让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异地高考改革,是不是动了京沪本地考生的利益。

D.深圳博物馆是一座综合类博物馆,馆内现有文物藏品两万余件,其中包括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神人纹镜、鸟纹鼎等珍贵文物展出。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平型关大捷”,一个中学历史考试经常喜欢考核的名词,用家喻户晓来形容恐怕并不为过。但有些东西听的次数多了,不免有些许逆反心理。纪录片《我的抗战》“伏击”这一集所有亲历者的记忆,都是从一场石破天惊的大雨开始的,没有人知道到底要去哪儿,唯一清楚的就是天亮后要去打仗,打鬼子。60多年后,关于平型关大捷,课本上伟大意义一二三四说得泾渭分明。但在课堂上苦心孤诣等着下课的学生们,你们真的了解这场战斗吗?你们可否知道,为了这场被誉为“抗战第一胜”的伏击战,我们的战士究竟付出了多大牺牲?

A.家喻户晓

B.石破天惊

C.泾渭分明

D.苦心孤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