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资:凭借 |
|
B.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切:急迫 |
|
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害怕 |
|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寻找 |
2.对下列句中“以”字用法解说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
|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
|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
|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
|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
|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
|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
|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
|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
|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
|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
|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油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
A.感受依托未免 |
B.感触依附未免 |
|
C.感触依托不免 |
D.感受依附不免 |
下列各组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贻颜 |
|
B.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
D.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尊 |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丰稔(rěn)轻飏(yáng)流憩(qì)西畴(chóu) |
|
B.翼轸(zhěn)襜帷(zhān)潦水(liáo)睇眄(miǎn) |
|
C.夭阏(è)泠然(líng)涸辙(hé)懿范(yì) |
|
D.险衅(xìn)拔擢(zhuó)优渥(wò)捧袂(mèi) |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关于“未知”的讨论: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未知”,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你对“未知”有着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