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宅舆马僭法度僭:超越

B.吏白恐尾宰相意尾:违反

C.帝不能夺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2.以下各级句子中,全都说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的一组是(   )
①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②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③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④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⑤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⑥已而疏辄至。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D 2.B 3.C 【解析】 1.无 2.无 3.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班长的竞选,他作了充分的准备,竞选演说那天,他粉墨登场,就受了同学们的欢迎。

B.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6月25日晚22点的“意大利-斯洛伐克小组对抗赛中,新军斯洛伐克队以3比2战胜了意大利队;意大利队追2球难救卫冕冠军 ,意大利队2-3负垫底出局,意大利队在观众的眼中真是差强人意。

D.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那天晚上,上海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庆祝上海世博会开幕成功。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寒伧(chen)模样 (mó) 请柬(jiǎn )面面相觑 ( qù)

B.肩胛(jiǎ )箍桶(gū) 冠冕(guàn ) 自惭形秽 ( huì)

C.忖度(cǔn) 在庠(xiáng) 饿殍(piǎo ) 掎角之势(jǐ)

D.稔知(niàn)角色 (jué)吞噬(shì)恬退隐忍( tiá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10月15日《长江日报》报道说,10月14日,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和学生探讨流行文化,谈到歌舞剧《白毛女》在流行文化时代的解读时,一位“90后”女生小谢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针对这种言论,人们一时议论纷纷。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会有怎样的看法?
请根据这则材料,自选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调整下面七句话的语序,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               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
③黄金象征着财富                     ④人一切都可以没有
⑤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             ⑥唯独不能失去希望
⑦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鬓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6分)
(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马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她的这种看法?请说说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