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房子(节选)
曹文轩
桑桑这个人,有时丢掉骨气也很容易。
桑桑像所有孩子一样,对自行车有一种无法解释的迷恋。桑桑的舅舅有一辆自行车。每次,舅舅骑车来他家时,他总要央求舅舅将自行车给他。起初,他只是推着它,就觉得非常过瘾。他把自行车推来又推去,直推得大汗淋漓。后来,就学着用一只脚踩住一只脚蹬,用另一只脚去蹬地面,让车往前溜。总有摔倒跌破皮的时候,但桑桑一边流着血咬着牙,一边仍然无休止地蹬下去。当他能连蹬几脚,然后将脚收住,让自行车滑行下去十几米远时,桑桑的快意就难以言表了。自行车之所以让那些还未骑它或刚刚骑它的人那样着迷,大概是因为人企望有一种,或者说终于有了一种飞翔的感觉。自行车让孩子眼馋,让孩子爱不释手,甚至能让孩子卑躬屈膝地求别人将他的自行车给他骑上一圈,大概就在于它部分地实现了人的飞翔幻想。
而自行车让人觉得最丢不下的时候,是这个人将会骑又不太会骑的时候。
桑桑就正处在这个时候。但桑桑无法去满足那种欲望。因为桑桑家没有自行车。桑桑的舅舅也很难得来桑桑家一趟。桑桑只有跑到大路上去,等别人骑自行车过来,然后用一对发亮的眼睛看着,咽着唾沫。有个人将车临时停在路边,到坡下去拉屎。桑桑居然敢冲上去,推起人家的自行车就蹬。那人屎没拉尽,一边系裤子,一边追过来,夺过自行车后,踢了桑桑一脚,把桑桑踢滚到了路边的稻田里。桑桑抹了一把泥水,爬上来,眼馋地看着那人把自行车摇摇晃晃地骑走了,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
现在,桑桑身边的杜小康就有自行车。
但杜小康的自行车谁也碰不得——包括桑桑在内。桑桑只能在一旁悄悄地看一眼那辆被杜小康擦得很亮的自行车。看一眼,就走。桑桑不愿让杜小康知道他馋自行车。桑桑在杜小康面前必须作出一种对他的自行车并不在意的样子。
但杜小康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想玩自行车,桑桑也不例外。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杜小康骑车穿过花园时,遇见了桑桑,双手一捏闸,就把车停下了:“你想骑车吗?”
桑桑呆住了,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明天上午,我在村子后面的打麦场上等你,那里的空地特别大。”杜小康说完,骑车走了。
桑桑的心都快颤抖了。他掉头望着杜小康远去的背景,冰消雪融,竟在一瞬间就将以前一切让他不愉快的事情统统丢在了九霄云外。
这就是桑桑。
第二天一早,桑桑就去了打麦场。他坐在石磙上,望着村子通往打麦场的路。有一阵,桑桑怀疑这是杜小康在拿他开心。但想骑车的欲望支撑着他坐在了石磙上。
杜小康骑着车出现了。他迎着初升的太阳骑了过来。
桑桑觉得杜小康骑车的样子确实十分帅气。
杜小康将车交给了桑桑:“你自己先蹬吧。”他爬到一个大草垛顶上,然后望着下面的桑桑,很耐心地指点着:“身子靠住车杠,靠住车杠,别害怕,这样车子反而不会倒下……”
桑桑忽然觉得杜小康这人挺好的,一边答应着,一边照杜小康的指点,在场地上全神贯注地蹬着。
这真是练车的好地方,到处是草垛,桑桑稳不住车把了,那草垛仿佛有吸引力一般,将他吸引过去,他就会连车斜靠到它松软的身上。桑桑还可以绕着其中一个草垛练转圆圈,也可以在它们中间左拐弯右拐弯地练习灵活多变。桑桑居然可以不停顿地享有这辆自行车。杜小康十分大方,毫不在乎桑桑已无数次地将他的自行车摔倒在地。桑桑很感过意不去,几次将车抚在手中,仰望着草垛顶上的杜小康。但杜小康却冲着他说:“练车不能停下来!”
当桑桑骑着车在草垛间很自由地滚动时,他确实有一种马上就要像他的鸽子飞入天空时的感觉。
在离开打麦场时,杜小康骑车,桑桑居然坐在了后座上。奇怪,他们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
(节选自《草房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1999年版,P151~153)
1.从节选的这段文字看,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4分)
2.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桑桑这个人物形象,请从中挑选出你最欣赏的两种描写手法加以赏析。(5分)
3.苏州的园林、孙犁的《荷花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等等,都具有典型的东方古典美,都很中国。著名评论家张梦阳认为,曹文轩的作品也具有“东方的古典美”。请以本文为例,从遣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节奏等方面谈谈你的见解。(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能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坐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
|
B.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
|
C.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
|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
E.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说明,在扁平时代,人类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处于死机状态。
2.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
|
B.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
|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
|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
3.根据文意,解释“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4分)
4.根据文意,概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自 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3分)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②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英固辞疾笃坚决 |
|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本义为“车”,这里指用轿子抬 |
|
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处理 |
|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追求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②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 |
|
B.①怒万乘之主②若蝉之归明火也 |
|
C.①英顺逸议而至②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
|
D.①诏以为光禄大夫②故深藏以避之 |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 (3分)
①乃为英设坛 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③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④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
⑤举贤良、方正、有道 ⑥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
|
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 |
|
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毫不留情当面指责他进退失据。 |
|
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