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8分)
(1)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2)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课内翻译——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焚林而田,偷取多兽 田:同“畋”,打猎。
B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偷取:窃取,盗得
C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 权:权宜的计策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 拔拂:拔除,免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其诈之而已矣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愿以五十城请易璧
C虽有后复,莫大于此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语句全都属于“对两军交战可以用诈伪手段进行议论”的一组是( )
①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②君其诈之而已矣
③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④今日之胜,在诈于敌
⑤ 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 ⑥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向雍季问战,雍季用设例比较的方法,表达了战争不能用伪诈手段的观点,由此引出作者对晋文公的诘责。
B 晋文公向舅犯问战,舅犯提出战争可以对敌方用伪诈的手段,劝晋文公采用伪诈手段,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C 作者先由雍季论起,再责备文公对舅犯的误解,然后充分肯定舅犯的观点,最后否定孔子的言论,思路非常清晰。
D 韩非子对儒家一些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他对晋文公的责备实际上是在否定渗透着儒家观念的雍季的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C.既来之,则安之 |
D.眄庭柯以怡颜 |
2.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备,天下枭雄 |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
C.南冥者,天池也 |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3.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
|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时,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了什么?”另一个人答:“我看到满天星星,深感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伟大……那你又看到了什么?”那个先开口的人冷冷地说:“我看到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只顾看星星不顾眼前的人可能会冻死饿死,而完全埋头于现实中没有想像力的人是多么枯燥乏味。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述你的观点。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6)吾闻富贵者送人易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对一句给1分,共6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24、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