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蜡烛燃烧着,却没有自己的光亮,即使有星星点点的闪烁,也都消融于阳光之中。它 的身躯,就这样在燃烧中和阳光照耀下发软、融化。 |
|
B.世博会上,身怀绝技的民问艺人,用布、绢、面、糖、树根、麦杆等材料创作的艺术品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
|
C.这两天也整出个张柏芝要演潘金莲的未定消息,在“艳照门”余韵不绝之际,引得人浮想连篇。 |
|
D.2008年,周春秀已经30岁了。用“大气晚成”这个词来形容她的运动生涯再贴切不过了。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游弋涟漪演绎虚与委蛇 |
B.横祸横财横死横生枝节 |
|
C.给予脊梁济济掎角之势 |
D.裨益婢女稗官俾众周知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动物们在院子里谈论各自走错路的经历。
老牛说:“田间的路是迂回曲折的,那些纵横交错的阡陌,常常使我绕许多弯子。”
老马说:“我走的路太远,而且往往是以前没走过的,走错了,走了许多冤枉路。”
猎狗说:“深山里几乎没有什么路,前进的时候只顾前进,忘了回头怎么走了,我多次迷失在深山里,要不是远处的山峰指引,我几乎回不来了。”
猪踢着猪圈门搭嘴道:“你们的脑子太不管用了,连个路都记不住,我还从不知道走错路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我相信!”老马接口道,“但如果走出你的圈门,你也许就有新的体验了。”
全面理解材料,自选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少于800字。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8分)
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论语》)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⑶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⑷关山难越, 。(王勃《滕王阁序》
⑸ ,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⑹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⑺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⑻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
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3分)
(2)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②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更改 |
|
B.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差不多 |
|
C.聊以志吾之乐尔志:记述 |
|
D.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安闲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B.心未老而先衰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C.累于彼者已劳矣月出于东山之上 |
|
D.此吾之所以志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吾其何择哉”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王问:“何以知之” |
|
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D.余是以记之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
|
B.本文题目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作者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逐层推进作者思想感情。 |
|
C.文中之“客”指出作者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篇》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终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这实际上是从侧面反映了欧阳修辞官归田的愿望。 |
|
D.欧阳修与陶渊明有着共同之处:不管是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好柳树,都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