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11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12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鲁迅先生,原名___________,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1分)

2.第③段划线句中修辞手法的的表达效果是

3.在第④段对“微跛的孩子”的描写中,摘引三个最能表现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的词或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章的副标题是“悼念鲁迅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么写的用意何在?(3分)

5.“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说明: 6ec8aac122bd4f6e“――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1.周树人,《呐喊》(或《彷徨》、《故事新编》均可)(1分,答错一空就不给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吊唁者们带着敬慕和哀悼向鲁迅先生遗体鞠躬的情形(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吊唁者们自然流露的/诚挚的/发自内心的敬慕与哀悼”)。(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3.迢迢、直直(地凝视)、深深(地鞠躬)、一连鞠了七个躬、红涨着脸(红涨着眼睛)(2分) 4.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或“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进一步深化了孩子对伟人有着朦胧敬慕的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3分,手法1分,作用2分。手法写“类比”、“照应”也给分。) 5.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2分,得分点:孩子对伟人、模糊(意思对即可)。抄原句“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或“一种冥冥中的、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重”也给分) 6.AE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文名篇名句默写(12分,每空1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

(4)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7)故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8)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

(10)子曰:“君子博学于文,_________,亦可以弗畔矣夫!”

(1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示例,完成赏析。(8分)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田疏属:田氏远房亲族)也,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莒、即墨:齐国的两座城市)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僇:侮辱)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说明: 6ec8aac122bd4f6e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纵:排成纵队。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A.①③⑤       B.②③④          说明: 6ec8aac122bd4f6e①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田单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说明: 6ec8aac122bd4f6e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让牛群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田单善于谋略,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永远是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1.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说明: 6ec8aac122bd4f6e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说明: 6ec8aac122bd4f6e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