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愀qiǎo然歆xīn...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愀qiǎo然歆xīn享敛裾jǜ木寿且孽zhī

B.潜qián伏踯躅zhízhú鲰zōu生方枘ruì圆凿

C.招徕1ái玉笏wǜ萌蘖niè星殒yǔ如雨

D.相勖xǜ修禊qì压轴zhòu仗义执zhí言

 

B 【解析】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晒命: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

“晒”, 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与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资源,如:晒心情,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地暴露”。

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晒”的看法。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般人都比较容易接受赞扬的话,不太容易接受批评。遇到批评时,可以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对方克服弱点。试运用婉言表意法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不超过75个字。(6分)

李强同学上课时经常在下面看课外书,影响了学习成绩。刘老师去家访,想要告诫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刘老师说:“                         。”李强爸爸听了很高兴。刘老师又笑着说:“                             。”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必须诚实守信,不允许老师以任何形式剽窃他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占用他人的东西,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话,就要明确指出,要是不加以说明,就被认为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就发生过一起老师讲课引用别人的话而没有加以说明,因而被撤职的事情。这位老师是新受聘到波士顿大学并刚担任传播系主任的十分有名的教授,他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因刚讲完这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所以来不及交待出处就下课了。一位学生把这个情况向校长作了反映,结果,面对校长的询问,这位老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立即提出辞职。后经多位老师的挽留,学校才在撤销其系主任职务之后留下了他。这位教授在第二天上课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学生就自己的失误作出道歉。

试写出这件事情对我们治理学术界剽窃之顽疾的三点启发。(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每年都有400多万人到此参观。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红 李佳佳  有删改)

【小题】“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哪些具体方面体现林璎“人淡如菊”的特质。(4分)

【小题】“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从文中,你能够看出东方式审美对她有哪些影响呢?(5分)

【小题】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两个大都市    

王安忆

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

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的。这富有人情味,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堂,便要加上小数点了。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依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里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了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

(选自王安忆《两个大都市》有删改)

【小题】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幽雅的北京和俗的上海的发展趋势怎样?(4分)

【小题】有人评价王安忆的语言优雅古典,但她又“尽可能地用口语的、平白如话的字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文本举例阐明你的观点。(5分)

【小题】北京和上海分别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他们形成这种精神的原因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