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与共

B.夙愿               星宿              追本溯源          沧海一粟

C.陌路               蓦然              厉兵秣马          拐弯抹角

D.弹劾               涸辙              荷枪实弹          一丘之貉

 

C 【解析】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校长以个人名义推荐学生上北大,获推荐者可降30分录取。不久,全国39所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公布了推荐学生的名单,据权威人士说,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不用推荐,考也能考上的。
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实名推荐制,推荐什么样的学生等问题,众说纷纭。
北京大学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新方式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为综合素质优秀的“全才”,特别是学科特长更突出的“奇才”“偏才”提供入学机会。
对中学校长来说,推选“奇才”“偏才”是一件困难的事,怎么个“奇法”“偏法”没有标准,也难定标准。同时,各地的中学校长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出于维护公平、坚守诚信、迫于舆论压力等各样的考虑,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分数高的。
更有人评论,北大实行校长推荐制看似是一项改革,其实是一种宣传和抢夺生源的行为。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故事,发表看法等。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三鹿幼儿奶粉,我信赖。”这是影视明星邓婕在2003年受邀代言三鹿牌幼儿奶粉的广告词。除了邓婕,倪萍及花儿乐队都曾担任过该品牌的代言人。
材料二:今年3月,侯耀华获得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曲艺演员类的第一名。但是,在今年的11月,侯耀华被爆出共代言了十则违法广告,并连续三次遭中央电视台点名批评。尽管这样,侯耀华却声称“可能有人滥用我名义做广告”,再对记者说“难道我给药品做代言,你就一定要吃这个药吗?”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针对侯耀华的辩词,如果你是记者要反驳他,你该怎么说?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鲜明生动。(4分)
侯耀华:“可能有人滥用我名义做广告。”
记者:                                                               。
侯耀华:“难道我给药品做代言,你就一定要吃这个药吗?”
记者: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这段话,另选一种花卉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排比、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
多么美的菊花啊!细长的白色花瓣,孤单的几片绿叶,挺立的枝茎。是风摇着他还是他拨弄秋风呢?不过狂烈的风没能把他折断,他仍傲然地立在那里,尽管秋风曾夺去他一两片花瓣,但他还在对抗着寒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念夏征农同志
——写在《辞海》二00九年版面世之际
夏老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辞海》二00九年版的编纂出版工作在新任主编陈至立同志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并面世了。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夏征农同志。
最早听人说起夏征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夏老的儿子夏晓鲁与我同在上海市五十四中学念书。而且还是同一个年级。一九六六年初,“文革”风烟将起,学校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浓。“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不久,同学之间纷纷在传“夏晓鲁的父亲、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夏征农被打倒了,原因是一贯‘右倾’,反对江青”。之后,我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相继被打倒了,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夏老被罢官的原委。
一九六五年六月,夏老在上海抓华东地区京剧汇演,江青此时正在上海搞她的“样板戏”,江青对京剧汇演丝毫不感兴趣,要夏老抓“样板戏”。对此,夏老把江青的话顶了回去,说:“我们只能搞半成品,搞好后再给你去搞成样板戏吧。”不仅如此,夏老还在京剧汇演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如果有样板戏,那也应该分层次,有不同要求。省市应该有省市的样板戏,地区有地区的样板戏。应该发动戏剧界人士大家来搞。如果只有一种样板,只有几个样板戏,这能占领社会主义戏剧舞台吗?”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事后江青向华东局负责同志提出要免去夏老的部长职务,由张春桥接替。
同年十一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夏老其时正在南京,他读后认为,姚文元文章的结尾把《海瑞罢官》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太过分了,并打电话给华东局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说:“做出这样的结论,谁还敢参加讨论?”回到上海后,夏老对华东局要求宣传部三天汇报一次对姚文元文章的反映不以为然,把“球”踢了出去,说道:“这事我宣传部管不了,应该由办公厅来管。”这下夏老又一次触犯了江青。
一九六六年五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发言大批夏老如何反对京剧革命,如何反对毛泽东思想,由此夏老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成为“文革”开始后,上海第一个被罢免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与夏老面对面接触还是在一九八九年,我当时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天接到夏老秘书的电话,说夏老约我和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林耀琛同志去谈一套理论读物的策划想法。在讨论中,夏老说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党不行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成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话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这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夏老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他认为,应该从人类社会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条出发去实践社会主义。他认为那些希望放弃社会主义选择,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在夏老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三联书店后来出版了“时代新论丛书”,作为主编,夏老亲自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
记得是一九九五年,夏老约我去他家谈出版他的文集的事宜。我有幸与夏老抱膝而坐,聆听夏老娓娓细说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编辑出版夏老文集的过程中,我系统地通读了夏老各个时期的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文章,也有诗歌、小说、戏剧,还有散文、随笔等。夏老的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充满着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恩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夏老在政治上的“定力”还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四个版本的《辞海》编纂工作上。《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同志曾多次向我谈起一九七八年的故事。当时夏老以七十五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倡导“求实”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成了解决《辞海》编纂中各种问题的钥匙。比如,从一九七五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修订《辞海》后,《辞海》出现了两个“内部发行”的版本,即一九六五年的“未定稿”和“文革”中的“修订稿”。在编纂《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时,遇到了采用哪个版本的问题,夏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一九七九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也为出版界拨乱反正开启了先河。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思想仍有市场,于是,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摆在了编辑部的面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阶级斗争”等条目怎么写?国民党以及涉及台湾的条目怎么写,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谢富治等人物怎么写?夏老凭着长期革命斗争的敏锐和坚定,果敢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为此,《辞海》常务副主编罗竹风专程去北京,就有关问题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未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巢峰同志在夏老和罗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起草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八条三十九款,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这份意见也有不同的声音,领导部门又不愿意轻易表态,夏老听了汇报后当即说道:“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一九八一年初,新版《辞海》出版一年多,夏老就确定要“十年修订一次”。他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有个吐故纳新的问题。什么词汇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大家不会去用,就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吐故纳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此,有了《辞海》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和刚刚问世的二0 0九年版,有了“求实”和“求新”的辞海风格,使《辞海》得以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夏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回想起他的事迹,重读他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
——节选《读书》2009年第l0期,作者:陈昕
注:《辞海》是我国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辞书,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
1.根据本文内容,分点概括传主夏征农的主要经历。(4分)
2.在作者“感念”的事件中,你觉得夏征农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5分)
3.有人指出,夏征农编纂《辞海》的“吐旧纳新”思想必须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材料:
新《辞海》取消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批评和自我批评、井冈山斗争、增产节约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约七千个条目。
新《辞海》“纳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华国锋、叶利钦、萨达姆,汪精卫、蒋介石、胡适、李鸿章、秦桧等。
新《辞海》未收录的:超女、PK、冏等新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瓷器不喜陶,他只对那些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感兴趣。他家里有一块不规则圆型的石台,其实是一段古柏的树干,只是因为在数千万年的演变中,树干的某些成份被硅酸盐所置换,才逐渐变硬,成了这种介于木与石之间的硅化石。那树的年轮清晰可辨,叩之有金石声,抚之有清凉感。即便是小件,也沉甸甸的,决无轻浮之感。
因为郑有樟的爱好奇特,娄城又不出硅化石,所以郑有樟在娄城收藏界露面不多,也谈不上有多少知名度。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对树桩没啥兴趣,也没往心上去。
藏友见他如此,故意说道:“宝贝呐,少说也有六七千年历史了,已半成化石了。”
这话像生了翅膀似的,一下飞进了郑有樟的耳朵。他一把攥住藏友之手说:“走,去看看,马上就去。”
阮大头在娄城收藏界是另一个怪人,只要他看中的,砸锅卖铁他也会收下来,所以古玩市场上谐他姓叫他“冤大头”,后来真名反没人叫了,其实阮大头的学费早付够了,如今他精明着呢。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了,天下竞有如此好东西。但见那树桩高l.8米,宽1.6米,因为上千年来被山泉湍流冲刷的缘故,那粗枝老根已被冲刷得百窍千灵,真可谓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有如天助般,借用了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手艺,完成了一件透雕、深雕之作,真正是浑然天成,且在岁月变迁中,已有化石的性质了,但不像硅化石那样粗砺,可能水流的作用,无论是大洞小洞,没一处不是温润滑溜,摸之手感极好。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
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木“有樟”,偏偏自己藏品中有松硅化石、有桧硅化石、有银杏硅化石、有楠硅化石,就是没有樟硅化石。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你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打听到这阮大头搞收藏不在乎升值不升值,只在乎自己喜欢不喜欢。他突然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创作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迟疑,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是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有人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有如此感情,很是感动。他拉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他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嘛”;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不恼,他乐哈哈地说:“我全当补药吃。”
——原载《人民文学》2004年增刊
1.请说说标题“天下第一桩”的含义。(4分)
2.结合本文,分析郑有樟是一个怎样的“怪人”?(5分)

3.本文写的是日常生活琐事,你觉得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是否丰富?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