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话句话,使语义通顺流畅。(3分)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话句话,使语义通顺流畅。(3分)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               ;愿乘             。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

 

示例: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辟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 【解析】仿句可根据句子成分和修辞逐一对应。愿乘(交通工具),喜欢(和交通工具相关场景),此题比较简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里,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可就是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了,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于是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是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有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来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见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田地十余亩,渐扩充至百余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生搞阴谋,商人们终生搞欺骗,情种终生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生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有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是就什么事情而言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2.结合前三段内容,分条写出作者对种花草一事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3.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而世界上的确又有好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组中任选一题。(5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实迷途其未远,                  

                         ,两朝开济老臣心。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本诗写于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之时。

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既点出了作者离京的具体时间,同时也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映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落红”本指         ,此处作者又以此比喻         。诗歌的一二句表达了        之愁,三四句笔锋一转抒了发         之志。

 

查看答案

(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外汇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                   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                   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和士开(注:人名)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济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国目前这一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所以降低能耗强度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B.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

C.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了作用,就可以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D.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是实现节能环保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而政府税费的激励仅仅是辅助措施,收效甚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