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 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  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领口袖头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

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

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出于一种忌讳。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2.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3.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1.(4分)A  D 2.(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3.(6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 【解析】(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间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

  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阅读”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2.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   )  (2分)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九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人们不能因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②李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注)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1)第①、②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                                 (2分)

(2)第③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出陇上诸葛妆神”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2)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复活》)

玛丝洛娃从监狱里调到医院担任助理护士后,聂赫留朵夫去探望她,并且交给她一张老照片。请简述看到这张老照片后,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答:(       )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趁着酒兴,先是骂大总管赖二,随后大骂贾蓉、贾政。宝玉听了非常生气,便让下人把焦大捆了起来,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红楼梦》)

B.孙吉人、王和甫打算联合实业界同人,合办一个银行,作为他们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企业,吴荪甫对于这一提议十分赞同,之后不久便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子夜》)

C.“五•四”运动发生后,觉新和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和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家》)

D.葛朗台在巴黎的同胞兄弟因无钱偿还债务,准备自杀。临死前,他打发儿子查理来投奔伯父。葛朗台不愿把查理这个包袱背在身上,便让查理签了一份脱离亲属关系的声明书,然后把他打发到阿位伯去做生意。(《欧也妮•葛朗台》)

E.一商人寻欢作乐之后,跟玛丝洛娃回到旅馆,茶房和使女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的酒杯里,玛丝洛娃正想摆脱商人,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而他们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复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6分)

[正双调]水仙子

                      秋  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秋风昨夜愁成阵。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1)女主人公为何“缓歌”?请简要说明。(2分)

答: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曲子是如何表现“秋思”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