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下列提示,按原文填空(7分,每空1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
(3)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向民间学习而取得的。 |
|
B.二十二年的艰苦生活,使高晓声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加深了他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积累。 |
|
C.这篇小说描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农民改善生活的复杂心灵世界。 |
|
D.《药》一文,描述了革命党人为群众牺牲了生命还得不到群众理解。 |
下列词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
(1)住宅的寒伧,墙壁的 ,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他苦恼。
(2)她 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3)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 年轻,她 美丽动人。
(4)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陈设着 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
A.黯淡陶醉依旧依旧精巧 |
|
B.黑暗沉醉依然依然精美 |
|
C.黑暗陶醉依然依然精巧 |
|
D.黯淡沉醉依旧依旧精美 |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
A.咳嗽(sou)搭讪(xiān)攫取(jué)丛冢(zhǒng) |
|
B.赝品(yàn)着凉(zháo)证券(juàn)誊写(téng) |
|
C.滞钝(zhì)晕眩(xuàn)矜夸(jīn)惬意(xiè) |
|
D.打烊(yàng) 尴尬(gān)轶事(yì)乖角儿(jué) |
这些年,一些外国的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在中国流行起来。你对这样的现象持何种看法呢?请以“外国节日在中国”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适当的切入角度,或记叙事件,或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