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 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 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 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力主“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修复派”与力主“让废墟成为民族耻辱历史教科书”的“保留派”聚讼纷纭,各执己见,但其争论却一直未有公断。
(二) 南非开普敦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交界,市内的现代化建筑和欧式建筑和谐布局,相得益彰。然而人们惊叹它的美丽的同时,印象最深的却是市西的一座断桥。这本该是一座立交桥,桥面在即将到达高点时戛然而止,碗粗的钢筋张牙舞爪地伸在外面,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七零八落地挂在钢筋上或横躺在路面上,仿佛这里刚经过了一场地震。这是一个豆腐渣工程遗留下来的。最初他们以为这是全体开普敦人莫大的耻辱,打算尽快清理掉这堆建筑垃圾,后来他们还是决定不要让耻辱轻易地离开,即使耻辱里包含着痛苦。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话题,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排比、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6分)
示例: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某校学生会发起“书香校园”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请你为会刊“名著导读”栏目写一段话,介绍一部中外文学名著。(100字左右)(5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便是黄州赤壁。⑴ ,⑵ ,⑶ ,⑷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⑸ 。⑹ 。
①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②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③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④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⑤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A.②③①⑤⑥④ B.③②①⑤④⑥ C.⑤①②③⑥④ D.②③①⑤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香港《亚洲周刊》刊载的《中国反贪斗争任重道远》一文说,政府惩治腐败的能力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扼制腐败的能力,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C.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共同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D.由此看来,热带沿海和岛屿周围,到处都能长出椰子树来,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