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本书为...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  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  大师创作  ③  孩子习作,都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  ④  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  ⑤  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⑥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答: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①因为  ②无论(从) ③还是(到) ④以及(和) ⑤既(不仅) ⑥又(而且)(6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欣赏下面这张照片,然后写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的观感。(4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4分)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有一次,他发现一起因自己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来,请求晋文公判处他死刑。晋文公:“官职有高低贵贱之分,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担任官职是最高的,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从不分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属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到有这种事。”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下属犯法你就自认有罪,那么不是连我也有罪了吗?”李离说:“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所以才让任命我做狱官,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于是,拒绝不听从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查看答案

(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

 

 

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6分)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2分)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4分)

 

4.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每空1分,8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巴尔扎克, 法国19世纪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    》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代表作有《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等。(7)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俗称“三言”),代表了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