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①运:转。
1.用原文回答(5分)
从选段看,孟子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如果不能使百姓“□□□”反而“□□□,□□□”,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2.结合下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避水火 水益深,火益热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示例:孔子和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1分)。不同: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足兵”和“民信”,三件为政大事,孔子毫不犹豫地主张 “去兵”,其对战争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于此可见(2分);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2分)。 【解析】 1.5分 2.5分,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B.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加点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

A.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B.尝独立,鲤趋而达庭。

C.黎民不饥不寒

D.牺牲既成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且而从辟人之士也亲戚畔之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刑于寡妻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2分)(   )

A.利与善之间也(中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

B.河内凶(暴发洪水)因之以饥(继)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贫困)贼仁者谓之贼(损害)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路的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提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