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2)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5)渔舟唱晚,                  ; (王勃《滕王阁序》)
(6)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羽扇纶巾 (4)金戈铁马 (5)响穷彭蠡之滨 (6)茕茕孑立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气球。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时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他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以一种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请根据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今年,在深圳的不少茶馆或者素食馆,每天都有一群传统国学爱好者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听专家讲解《弟子规》《增广贤丈》等国学经典。深圳还有一部分企业家,出钱出力组织员工一起学国学,把国学修养作为考核员工的重要标准。  

    材料二:早在1998年,广州市五一小学就试行“读经”;湖北武汉大学早在4年前就创办了国学试验班。发展至今,中国大陆有lOO多个城市的800万孩子加入“读经”行列。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7分)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摄影人员完美地把握住昆仑极为壮美的景色:   ,   。  ,   。    ,    ,使这高山圣湖更显得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楚楚动人。

     ①风清沙白,万顷碧波如悬于天上

     ②已近黄昏,太阳斜斜的挂在西边

     ③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美丽的湖泊

     ④远处皑皑的雪峰,天上舒展自如的彩云,掠湖而边的天鹅

     ⑤起伏如蟒般的昆仑山如同披着一条金黄色的外衣,出奇的美丽

     ⑥在湖中形成一道道影影绰绰的倒影

     答:                                                                  

 

查看答案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徐百柯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

     B.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  

     C.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

     D.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

     E.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

2.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应该如何传承师道?(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l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共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章第3段“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含义? (4分) 

3.(6分)

(1)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2)为了将来告别中学之后,可以“漂泊”,你还需要准备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