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及至时过境迁,传统文化或者与时俱进, 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②我时常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 耐人寻味的思想。
③只有久居肖邦故园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 结下不解之缘。
④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 赊帐的时候,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
A.演化捕捉景物以致于 |
|
B.演化捉摸景致以至于 |
|
C.衍化捉摸景致以致于 |
|
D.衍化捕捉景物以至于 |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A.婉转伶仃寒喧衣衫褴褛 |
|
B.暴戾伎俩尴尬礼上往来 |
|
C.斑斓骷髅诽谤残羹冷灸 |
|
D.褶皱糟蹋稀薄和颜悦色 |
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沼泽(zé)涟漪(yí)褐色(jié)烙印(lào)云蒸霞蔚(wèi) |
|
B.瘠薄(báo)湖泊(pō)排筏(fá)骸骨(hé)茕茕孑立(jié) |
|
C.馨香(xīn)脸颊(jiá)罡风(gāng)孱头(càn)绿阴蔽天(lǜ) |
|
D.愧怍(zuò)蹙眉(cù)趿拉(tā)沮丧(jǔ)促膝谈心(qī)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请标明序号)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旁宫赋》)
(4)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怨不在大, ; ,所宜深慎。(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0分)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
1.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2.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3.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