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

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狭隘者的世界则只是永远钻不出去的黑暗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永远流不动的单调沉闷的死水。(每句3分。每句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1分;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1分;与原句句式一致、语意通顺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报道,在语言表达、标点使用和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

①老舍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茶馆》《龙须沟》《北京人》等。②他的作品《茶馆》年年都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每年演出20场,场场爆满。③3月17日,《茶馆》本年度演出落幕已三天,仍有不少观众给北京人艺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茶馆》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家产。”⑤《茶馆》何以久演不衰?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穿越时空的深邃含义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的成功演绎,更在于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艺风格的艺术魅力。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演员。⑦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介绍,最新版《茶馆》里已经有一个刚毕业的中戏学生参演(饰康顺子父亲康六)。

(1)序号         ;修改方法:                          

(2)序号         ;修改方法:                          

(3)序号         ;修改方法:                          

(4)序号         ;修改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1.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 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阅读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分)

 

(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 (4分)

 

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试从不同角度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4.文章具体写了哪些背景?作者通过这些背景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查看答案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小题)(5分)

(1)①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   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③驾一叶之扁舟,______          。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            。_______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③五花马,千金裘,______            ,_______            。(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慑于智伯的威势,满足

了智伯的要求,而赵襄子拒绝了智伯,遭到了引水灌城的攻击。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格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和他不听臣下劝谏,都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

弱点。

4.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6分)

答: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4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